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市局機關集中辦公區疫情防控工作導則(試行)(完整文檔),供大家參考。
一、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責任。各科室、單位主要負責同志是本科室單位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責任人。黨建辦負責制定市***局機關疫情防控導則和應急處置工作預案,各科室、單位負責組織并實施。辦公室負責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配備、儲備,辦公室牽頭物業公司對機關公共區域、公用設施做好日常消殺工作,各科室、單位負責各自內部辦公區域日常消殺工作。局機關設立疫情防控聯絡員:辦公室***,負責與當地疫情防控指揮部聯系,接受本轄區疫情防控知識培訓,承擔本單位全員培訓工作,協助指導本單位的疫情防控工作。
二、建立出市出省備案制度。非必要不出市、出省。離開本省、本市除按請假規定執行外,離開本省的須報局主要領導簽字審批,并于返回 12 小時內報備行程。嚴禁去疫情重點地區出差、旅行。
三、建立健康預檢登記制度。所有進入辦公區的工作人員必須佩戴口罩,接受體溫檢測和健康碼核驗,各項檢查無異常后方可進入。所有工作人員要做到新冠病毒疫苗應接盡接,接種疫苗后仍需注意個人防護,自覺配合核酸檢測。對外來人員進行體溫檢測、健康碼、防疫行程卡核驗并登記,無異常且與被訪者聯系確認后方可進入。
四、建立員工日常健康監測制度。每個科室設置 1 名健康監測員,負責本科室工作人員的健康監測工作,每日早晨和中午兩次詢問科室人員健康狀況(有無發熱、咳嗽、乏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癥狀),每日 2 次報科室人員健康狀況,杜絕帶病上崗、帶病工作情況。工作期間如有發熱等可疑情況時,要做好個人防護安排專車送其到發熱門診處置,并對其工作的場所實施預防性消毒。
五、規范日常消毒制度。堅持物理消毒為主,減少化學消毒劑的使用。每日上班前和下班后對辦公室進行開窗通風 30 分鐘,辦公區域如未出現發熱等異常人員時,不建議使用化學消毒劑進行消毒。加強值班室、、會議室、衛生間等公共場所人員接觸頻繁部位的消毒,每日上午下午各 1 次。在入口處、電梯間及衛生間等地點提供手消毒劑,減少交叉污染和做好手衛生。
六、引導工作人員少扎堆、少聚集。工作人員注意個人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擋等。本土無疫情發生時,不建議在辦公場所戴口罩。
七、嚴格會議活動管理。嚴控會議活動規模和范圍,規范做好入會人員篩查、通風消毒、間隔落坐、佩戴口罩等防控措施。部門舉辦、承辦、牽頭的大型會議活動,要按照“誰主辦、誰負責”“誰承辦、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落實疫情防控部門責任,負責制定會議疫情防控方案和應急預案并組織落實。
八、強化飲食安全管控。食品等原料從正規渠道采購,保證來源可追溯。鼓勵錯峰用餐,減少堂食和交流。
九、規范處置突發異常情況。當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相關場所進行終末消毒,經相關部門評價合格后方可重新啟用。
十、加強宣傳學習。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各科室要組織開展集體學習、分組學習、個人自學,重點學習中央和省、市疫情防控相關制度規定、實施意見、工作方案等。要制定學習計劃、提出明確要求,做到原原本本學、扎扎實實學、聯系實際學、及時跟進學,確保每一位干部職工都能夠做到“防控制度了然于心、防控知識應知盡知、防控技能全面掌握”,為疫情防控提供系統的理論基礎和扎實的技術保障。
附件:1.**市**局機關集中辦公區疫情防控應急預案
2.可疑癥狀者信息監測記錄表
附件 1
**市**局機關集中辦公區疫情防控應急預案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技術規范和上級有關要求,結合我局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工作體系
***局局機關疫情防控應急處置工作在屬地新冠肺炎疫情處置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統一領導下進行。***局局機關建立內部應急處置機制。成立由***局副局長***擔任組長,相關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疫情應急處置小組。下設具體工作組:綜合協調組(黨建辦、辦公室)負責統籌調度、工作協調等;
醫療后勤組(辦公室牽頭,物業保潔人員具體負責)負責醫學處置、防護、消毒等;
信息數據組(辦公室)負責統計報送數據、信息等;
宣傳教育組(黨建辦牽頭,各科室分工組織學習)負責信息宣傳教育等。
二、處置流程
1.現場處置。工作期間,出現不明原因發熱、干咳、氣促、乏力、腹瀉、結膜充血等癥狀的工作人員,第一時間督促其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立即安排到***局局機關臨時留觀室(520室),并報疫情報告人***同志 (電話 :****),進行體溫復測,再次確認體溫和癥狀。同時,記錄密切接觸者。
2.送醫上報。根據前期每日健康監測信息,結合現場復測和核實情況,做出如下處置:
(1)對有疫情重點地區旅居史、途經史或有與確診、疑似病例、接觸者的接觸史者,立即撥打120 急救電話,由救護車送定點醫院就診。
(2)無疫情重點地區旅居史、途經史或無與確診、疑似病例、接觸者的接觸史者,立即送醫院發熱門診。
(3)信息數據組第一時間將相關情況報告屬地疾控機構、主管部門。
三、應急啟動
當可疑情況者診斷為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局局機關立即啟動以下工作:
1.積極配合。要按照衛健、疾控部門的要求,醫療后勤組協助衛健、疾控部門做好流行病學調查,確定密切接觸者范圍,實施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等各項工作。信息數據組按規定上報信息,同時通知屬地新冠肺炎疫情處置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
2.通風消毒。通風消毒組要在疾控機構的指導下,對隔離室及可疑癥狀者活動過的場所進行終末消毒。
3.宣傳引導。宣傳教育組及時向社會通報情況,加強心理疏導,回應社會關切。
4.后續措施。如果可疑癥狀者經定點醫療機構排除為非疑似病例,則要居家隔離,滿足復工標準后方可回單位。
四、有關細則
1.就診指引
(1)前往醫院路上,應該根據病情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
(2)時刻佩戴口罩,隨時保持手衛生。在路上和醫院時,盡可能遠離其他人(至少 1 米)。
(3)如路途中污染了交通工具,建議使用含氯消毒劑或過氧乙酸消毒劑,對所有被呼吸道分泌物或體液污染的表面進行消毒。
2.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注意事項
(1)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的人員每天早晚測體溫各 1 次,并記錄在冊;
若出現發熱或者干咳、氣促、肌肉酸痛等癥狀,向***局局機關疫情報告人報告,并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
疫情報告人立即向屬地疾控部門報告,配合做好排查和后續相關工作。
(2)居家醫學觀察期間,盡量開窗通風,不能自然通風的用排氣扇等機械通風。被觀察人員與家庭成員盡量避免近距離接觸(至少間隔1米以上距離),有條件的獨居一室,最好處于居家位置的下風向。日常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
注意手部衛生;
咳嗽或者打噴嚏時用紙巾或肘部衣服遮掩口鼻;
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應立即使用流動水和洗手液洗手。設置套有塑料袋并加蓋的專用垃圾桶。被觀察人員用過的紙巾、口罩等放置到專用垃圾桶并及時清理,清理前用有效氯濃度為500-1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噴灑或澆灑垃圾至完全濕潤,然后扎緊塑料袋口。生活用品專人專用,單獨洗滌消毒處理。
3.復工管理事項
(1)患病人員病愈且隔離期滿后,應先到醫院或社區開具痊愈證明,復工前持醫院病愈證明方可復工。
(2)凡是病愈或隔離期滿無癥狀人員復工,由疫情報告人核查病愈證明、解除醫學觀察證明等。
(3)對于已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可疑人員,凡出現呼吸道癥狀、發熱、畏寒、乏力、腹瀉、結膜充血等癥狀者,應待癥狀消失后、身體痊愈后方可復工。因過敏、哮喘等其他原因引起咳嗽癥狀的,需有醫院提供的醫學證明。
******分院聯系電話:***;
***區疾控中心聯系電話:******
附件 2
可疑癥狀者信息監測記錄表
科室:
姓 名 | 性 別 | 出生年月 | |||||||||
共同居住 | 姓 名 | 與本人關系 | 工作單位 | 聯系電話 | |||||||
身體狀況 | 時間 | 體溫 | 是否干咳 | 是否腹瀉 | 是否乏力 | 其他 | |||||
上午 | 下午 | 上午 | 下午 | 上午 | 下午 | 上午 | 下午 | ||||
第1天 | |||||||||||
第2天 | |||||||||||
第3天 | |||||||||||
第4天 | |||||||||||
第5天 | |||||||||||
第6天 | |||||||||||
第7天 | |||||||||||
第8天 | |||||||||||
第9天 | |||||||||||
第10天 | |||||||||||
第11天 | |||||||||||
第12天 | |||||||||||
第13天 | |||||||||||
第14天 | |||||||||||
第15天 | |||||||||||
備注 |
推薦訪問:市局 疫情 防控 市局機關集中辦公區疫情防控工作導則(試行) 市局機關集中辦公區疫情防控工作導則(試行) 疫情防控集中辦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