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育公平。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本文主要基于伯爾尼和斯蒂弗爾框架的分析,對我國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財政公平進行了分析,并在幾個層面分別提出了對策建議。
近日發布的《綱要》中期評估學生資助專題報告顯示,2010年至2014年全國學生資助資金共計5564億元,全國累計資助學生4.1億人次。學生資助經費投入和受助學生人數均大幅增長,基本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我國教育公平取得重大進展。財政部教科文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我國財政教育投入實現歷史性突破。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達22236億元,占GDP比例達到4.28%,近幾年繼續保持在4%以上。財政投入有力促進了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擴大了教育機會。我國教育規模居世界首位,各級各類學校52.3萬所,在校學生2.6億,占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綱要》提出的各項發展指標全面提升。
一、教育財政公平——基于伯爾尼和斯蒂弗爾框架的分析
伯爾尼和斯蒂弗爾框架的主要內容有:1、教育財政公平的對象為兒童和稅務繳納人。2、教育財政公平的內容為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在某些群體之間的公平分配。3、確定是否公平的分配,即確定公平原則:橫向公平、垂直公平、財富中立。4、公平的程度有多大,其具體特征是什么?即確定測量公平的方法。
由此可見,教育財政公平的三個原則:1、橫向公平:橫向公平指的是相同的條件學生教育資源的平等分配。2、縱向公平:區別對待不同條件的學生提供教育資源。3、財政中性原則:學生家庭財富或所在地區的財富并不能影響學生教育資源的分配,而對某一地區而言來就是該地區的經濟能力與本地區的教育資源分配無關。
二、我國義務教育財政公平分析
教師工資比較: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教師的工資收入有明顯的差距;城市和農村教師的工資收入差距也很大。
居民教育負擔比較:公平的教育財政不僅要求學生、教師之間的公平分配,教育資源和教育公平分配的居民之間的財政成本的需求。由于教育金融體系缺陷,中國教育財政供給層面上沒有公平分配的成本。
實現義務教育財政公平的方法探究:
1、政府提供教育經費
在中國采取了農村稅費改革,原系統的農村多通道輸入通道的一部分已經被廢除。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新農村教育公共財政體系。西部和中部縣的農村地區,由政府負責新建、擴建學校基礎設施,適當的公共資金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教材、教師的薪水,并支持地方補貼。省級政府負責儀器、設備、獲取書籍和材料,并支付部分費用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助學金,和維護。政府支持下的縣級公共財政負責學校設施的維護。中部和東部農村縣,政府負責新學校基礎設施、教師工資;省政府負責支持教師津貼、挪用公款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書;縣級政府負責學校的擴張和維護,負責儀器、設備、添加書籍。
2、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
為了實現平等教育,農村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是“創造一個強大的、高尚的道德、文化、業務水平精湛的學習型、研究型教師”。具體實施計劃如下:首先,充分利用網絡優勢,節省農村教師培訓的成本;第二,加強農村學校管理;第三,鼓勵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
3、加大貧困生資助力度,縮小城鄉教育機會差別
完善的救濟制度是一個重要的方法來消除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因此,適當增加資金來幫助農村學生定向訓練計劃;也可以通過城市和農村地區之間的合作教育,增加政府資金流動兒童教育,貧窮的農村孩子除了自救機會,建設農村社區圖書館為農村人口提供學習的空間,創造一個學習的氛圍,緩解城鄉教育財政公平的矛盾。
三、高等教育財政公平現狀分析
1、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方式不合理
自1985年以來,由于主要的高等教育財政體制改革,適應融資機制也有明顯的變化:從“基數加發展”到“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方式。這種融資模式不能反映高等學校的實際成本,行政色彩太濃,不是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缺乏透明度,不能保證公平和正義,學校的行為是缺乏有效的激勵。直接后果是造成年底突擊花錢行為,導致最后的現象是盲目擴大招生規模;深層次許多后果,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創新的特點和形成。
2、高效標準非市場化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收費的水平已經超過居民的承受能力,大大減少了居民的支付意愿,也是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而來的。高校高收費政策,學生學費增加非常大。城市和農村居民的平均收入已經個位數增長,但大學學費一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物價上漲速度遠遠超過收入的增長,我國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相對較低。
3、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
我國不同區域高等教育資源分布、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空間有差異。城市和農村地區,東部、中部和西部,沿海和內陸分布之間的高等教育資源的現象,不僅影響到長期的均衡發展,也使教育公平的機會。西部地區高校政府投資的數量越來越少,規模小,效率低,嚴重的高校人才流失的許多教育條件差,很難在短時間內根本解決。
四、我國高等教育實現財政公平的策略選擇
1、改革高等教育經費撥款方式
當前國際范圍內的財務管理高等教育的新形勢下,我國的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模式必須基于開放性的原則,公平和效率。績效評估促進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模式,加強和改善科學和透明度,促進公平與效率,鼓勵創新和進步,減少盲目性,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好的效益。
2、高等教育預算管理制度化
教育預算的主要功能是確保金融教育資金的利用效率和貨幣供應。教育預算管理制度化的規范教育財務管理系統。教育系統應該是一個明確的基金收入和支出范圍、原則,學院和大學之間的教育預算資金分配,公共資金和人員分配比例,明確教育預算執行和審計的細節,如現金付款方式、手段和方法,等。中國的教育財政支出結構中存在的人才資本占用公共資金,使大量金融資源的消耗。從高校的人員結構上看,管理員和教師的發展不平衡問題,需要調整人員結構,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