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神舟十二號返航直播觀后感范本最新三篇,供大家參考。
飛天夢連著中國夢。千秋偉業,風華正茂。百年新征程,無數航天人將把個人理想抱負融入祖國發展的洪流,把無限熱愛化作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航天事業與航天精神,也將激勵我們朝著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篤定前行。下面是范文網小編為您推薦2021神舟十二號返航直播觀后感范文最新三篇。
神舟十二號返回任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從中國空間站返回地球,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首次采用多項經過驗證的新型測控手段,包括飛船的返回方式、測控網絡等,都是為了給三名航天員鋪開一條更順暢、更安全的回家之路。
返回方式“定時定點”變為“動態適應”。
以往的神舟飛船采用“標稱彈道”的返回方式,這種返回方式需要提前預定返回時間,發射前確定瞄準點,對時機的把握要求非常嚴格。這樣“定時定點”的返回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空間站時代航天員頻繁往返和應急返回的需求。為此,在“神十二”返回任務中首次采用“動態適應”的返回方式。返回前確定瞄準點,地面發起標準化返回流程后,根據實時彈道預測并進行動態調整,以實現精準返回控制。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神舟十二號任務副總師:它的意義主要在于以后航天員在軌時間長,我們隨時都可以具備返回條件,只要它的星下點軌跡能夠滿足回我們著陸場的條件,隨時都可以回來。不像以前定的瞄準點,它要定時定點進行返回。現在我們隨時歡迎航天員回來,只要他完成了任務,具備了返回的條件就可以。
3顆天鏈中繼衛星服務神舟十二號返回。
目前在軌運行的4顆天鏈中繼衛星,有3顆正應用于中國空間站任務,此次“神十二”返回,天鏈一號03/04星,天鏈二號01星組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天基測控網絡。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神舟十二號任務副總師胡國林:我們整個的返回從一次調姿、軌返分離、二次調姿、返回制動一直到推進器返回器分離,整個的過程都是以天基為主進行測控支持。
驚心動魄“黑障”階段安全性可控性提升。
我國目前采用的航天器返回技術主要有彈道式和升力式兩種。以往的神舟飛船返回普遍采用標稱彈道升力式返回,此次基于動態適應和天基測控,神舟十二號飛船返回過程中以升力式作為返回手段,以預測制導作為控制方案,可以對運動姿態進行自主調整,特別是以往返回任務中最驚心動魄的穿越大氣層“黑障”階段,安全性和可控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主任孫軍:這次首次采用叫作預測制導的控制方案。應該說是返回控制的一次革新,采用了新的自適應方案,能夠在飛船返回在黑障過程中辨識空間環境對它的影響,能夠實時制定出新的升力控制的策略。應該說通過預測制導的方案,一個是保證人員著陸的精度,另外保證了整個的安全性。應該說是我們返回控制方面的一個重大的技術突破。
神舟十二號飛船為何選擇東風著陸場?
這次,“神十二”的航天員將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著陸場返回落地。神舟十二號飛船為什么選擇東風著陸場?這種變化是出于怎樣的考量?
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我們國家載人航天工程起步的時候,只研制了神舟號飛船一種航天器。神舟號飛船的獨立飛行時間只有七天,這種情況下我們設置了主備兩個著陸場。到了載人空間站階段,飛船大多數時間是停靠在空間站上面。如果著陸場天氣不好,我們可以讓飛船晚點返回來,就不需要設置主備兩個著陸場。所以說選擇東風著陸場作為載人空間站階段飛船的返回著陸場,首先是工程發展的自然結果。
空間站長期運營需要一支常態化搜救力量。
東風著陸場位于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中南部地區,這里冬季干冷,夏季炎熱,少雨多風,同時具備返回機會多,測控設備可充分利用等很多有利條件。此外,空間站計劃在軌運營十年,需要一支常態化應急待命搜救力量。
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卞xx:依托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人力資源和眾多的測控、通信、氣象、醫療、運輸以及各種后勤保障設施。我們只需要組建一支規模有限的專業搜救力量,就可以形成強大的搜救能力。從系統建設上來講,他的經費投入就比較少,維持效果比較好,而且隨時可以形成強大的搜救能力。“神十二”返回將檢驗東風著陸場搜救能力。
東風著陸場場區內地形多樣,所以搜索救援難度要比四子王旗著陸場高。此次神舟十二號飛船返回艙在這里著陸,將首次檢驗東風著陸場的搜索救援能力。
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卞xx:我們經過了好幾輪的梳理,目前梳理出超過三百多種可能會遇到的情況,然后把這三百多種情況進行進一步分析梳理,從中間整理出六大類三十余項關鍵異常情況。
已組織四次全系統搜救回收綜合演練。
目前,東風著陸場已經先后組織了四次全系統搜救回收綜合演練,多次組織了針對著陸場周邊沙漠、戈壁、山地等復雜地形環境的搜索、作業展開、野外生存等課目訓練。
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我們提出了一個跟蹤測量、立體連續、落點預報、快速準確、搜索救援、艙落人到的搜索回收任務預定目標。中國的載人飛船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最后又回到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這是我們的光榮,所以我們要建設中國航天員進入太空最可靠、最安全、最溫暖的航天港。
發射現場大家屏聲斂息,電視機前的你目不轉睛,全球目光共同守望。每一次重大的航天發射任務,中國都向世界展現著大國風范,同時也振奮著國人的愛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
2008年,神舟七號任務乘組航天員翟志剛冒著危險出艙,作為輔助的劉伯明將一面五星紅旗遞給他——就算真的遭遇不測無法重返地球,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飄揚!
航天與家國,向來密不可分。
徜徉在東風航天城,仿佛在品讀一部中國航天史。理想與激情,夢想與光榮,每一處都是家國情懷的生動注腳。
發射中心附近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數百位為中國航天事業獻身的英靈在此安眠。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自己的努力飛上藍天、飛向太空之前,便永遠地倒下了,但他們始終并將繼續注視中國航天的每一步前行、每一次壯舉。
我們不禁要問,在這片曾經的荒蕪之地,到底孕育了怎樣的精神力量?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這種載人航天精神助力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僅用20多年時間就拉開了建設空間站的大幕。愛國愛民是航天精神的“根”與“魂”。航天精神賡續相傳,中國航天也不斷演繹著中國精神與中國力量。
偉大夢想,需要偉大的精神。于中國航天而言,每一個新成就都是一個全新的起點,而傳承中國精神也始終沒有終點。
航天事業的優異成績單,見證了我國從航天大國不斷向航天強國邁進。而“十四五”規劃的藍圖中,中國航天的篇章更加值得期待。
飛天夢連著中國夢。千秋偉業,風華正茂。百年新征程,無數航天人將把個人理想抱負融入祖國發展的洪流,把無限熱愛化作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航天事業與航天精神,也將激勵我們朝著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篤定前行。
回想飛天點火時刻,國人的家國情懷也被瞬間點燃。金黃色尾焰噴薄而出,助推著火箭一飛沖天,助推著中國航天夢圓,也將助推我們偉大的祖國騰飛。
據了解,從飛船與核心艙分離到最終返回地面,航天員要經歷20多個小時的時間。順利完成了空間站撤離、繞飛和徑向交會試驗,意味著航天員們已經完成了返回的前兩步,回家的腳步更近了。那么,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重返地球總共需要哪些步驟呢?
9月16日上午,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實施分離。分離前,航天員關閉了連接天和核心艙與神舟十二號的雙向承壓艙門,正式撤離空間站。在進駐神舟十二號飛船之后,航天員需要馬上換上出征時穿過的艙內壓力服。
此后,神十二組合體進行繞飛試驗和徑向交匯實驗,完成之后,飛船繞飛到核心艙前端,這個階段大約4.5個小時。
試驗完成后,神舟十二號還需要繞地球飛行十多圈,每一圈約1.5個小時。此時,一名航天員在返回艙值守,另兩名航天員進入軌道艙休整。他們還要進行一些返回前的準備,包括物品的轉移、返回狀態的設置、航天員在軌指令的發送等。航天員開展工作的這段時間將與地球同步作息,然后進入夢鄉,靜待第二天一早開展返回任務。
神舟飛船的前段是軌道艙,中段是返回艙,后面是推進艙。在降軌之前,軌道艙和返回艙將首先進行分離。隨后發動機開機,飛船將從393公里高度逐步下降,在進入大氣層之前,飛船要完成推進艙分離。
飛船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后是返回過程中環境最為惡劣的階段。空氣密度越來越大,返回艙與空氣劇烈摩擦,使其底部溫度高達上千攝氏度,返回艙周圍被火焰所包圍。
在距地面10公里左右的高度,返回艙將打開降落傘,并拋掉防熱大底,速度將下降至每秒3.5米左右。在距地面1米左右時啟動反推發動機,最終使返回艙實現安全著陸。
我們再一起梳理一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以來的幾個關鍵節點。
6月17日9時22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搭載著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成功發射升空,當天15時54分,3名航天員順利入駐天和核心艙。
7月4日,神舟十二號三名航天員協同配合,成功完成了中國空間站階段首次出艙活動,圓滿完成了艙外活動相關設備組裝、全景相機抬升等任務。
8月20日,神舟十二號三名航天員完成了第二次出艙活動,歷經約6小時,進一步檢驗了我國新一代艙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檢驗了航天員與機械臂協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艙活動相關支持設備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在空間站駐留了創紀錄的3個月后,三名航天員即將榮耀歸來,預祝他們平安順利回家!
?
推薦訪問:神舟十二號返航直播觀后感范本最新三篇 神舟 返航 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