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記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觀后感范本三篇,供大家參考。
青春易老,浩氣長存;軍魂不死,初心不變!為什么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下面是范文網小編為您推薦精選記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觀后感范文三篇。
打仗和準備打仗是軍人的生活狀態,那么犧牲和準備犧牲也應該是軍人的生命狀態。有幸參加了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的首映,數次淚流滿面,感動之余,淺談一下關于生死的5組詞:你死我活、出生入死、舍生忘死、生不如死、向死而生。
“你死我活”,很殘酷的詞。在戰場上,于敵,你死我活是勝利、是驕傲;于友,你死我活是遺憾,是背負一生的痛苦與懷念。為什么那么多從戰場歸來的老兵,把軍功章深深藏起,再也不對外人講起那段硝煙,在訪談時談到最多的是對逝去戰友的愧疚,他們感覺自己在偷生。活著是罪過,這是怎樣一種刻骨銘心的心路滄桑。
“出生入死”,很宿命的詞。從人的一生看,每個人脫胎于母體,被授予生命,開始生活于世間,最終衰老、死去、入土為安,“出生入死”概括了一生。對軍人來說,上戰場出發時是生的,但已抱定了必死決心,離開戰場可能就“馬革裹尸”了。軍人的“出生入死”是一曲慷慨悲歌,是一種天定宿命,更是一份職業榮耀。
“舍生忘死”,很壯烈的詞。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把生命都舍棄了,再也沒有什么不可放下,“舍生”的軍人不可能被戰勝,因為他要么勝利、要么犧牲。人最恐怖的是死亡,把死亡都忘記了,這種極端的精神力足以沖破一切,多么強悍的戰斗精神。軍人對待死亡或許有三重境界:一是不怕死,可以正確看待;二是慷慨赴死,敢于直接面對;三是忘死,已經拋之腦后了。
“生不如死”,很糾結的詞。中國人重視生命、重視現世,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居然有“生不如死”的觀點了,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活著太痛苦。如此痛苦,死了算了,死了是解脫。軍人在戰場上,有時不得不面對極端饑餓、極度疲勞,或者戰俘營、敵人監牢,難免遭遇“生不如死”境地,但此時能一死了之嗎?必須頑強的活下去,活下去才能打敗敵人。
“向死而生”,很坦然的詞。既然生命的盡頭都是死亡,既然不得不過著一生,那就面朝死亡、春暖花開,坦然面對一切。好的態度應是把握當下、過好當下,不因每一個逝去的當下而遺憾,也不因每一個未知的未來而畏懼。正如老兵所言:上了戰場不要怕,就沒打算活著回來。
綜上,生不畏生、死不畏死,這或許是軍人和每個人應有的生死態度。
有幸很早就去看過這部片的樣片,我以及與我一起去的同事都哭了。說實話,對于抗美援朝,我的了解非常有限,我對那場戰爭并不感興趣,因為所有的戰爭都是殘酷的,都與死亡有關。我感動的是這一群老兵,他們經歷過那么大的事,很多依然很樂觀,還在唱歌。談起自己年輕時候的選擇,依然斗志昂揚,讓我一個整天想著躺平的年輕人很慚愧。如果當年他們躺平了,我們會怎樣?看片子的時候時常會腦子里面想這個問題。
有個老爺爺,想找他戰友的遺體,他說電影上了以后,他希望更多人幫他找,一直到他過世,電影還沒上映,朋友跟我說起的時候,我也想哭。那個戰友救了他的命,自己犧牲了,當年的環境,只能就地掩埋。但中國人,我們講究葉落歸根,這個老兵希望能把他戰友的遺體找回來,埋在中國的土地上。
這些爺爺奶奶,他們在出鏡的時候很多都戴了他們的軍功章,這是他們的榮譽,也是祖國與人民給他們的感謝。
相比《金剛川》這一類的劇情電影,這部電影更為真實動人,看到這些樂觀向上的老年人,我們作為年輕人,受到的激勵還是不少的。
有孩子的家長,或者創業者、迷茫焦慮中的年輕人,都可以去看看這部電影,了解那段歷史,了解那段歷史里的普通人,如何敢打敢拼,成為時代的英雄。
9月2日,第8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將回國。自2014年以來,我國已迎回716位在韓志愿軍烈士的遺骸。9月3日,紀錄片《1950他們正年輕》正式公映,這是一部以全新視角聚焦抗美援朝戰爭的作品,通過對志愿軍老兵的訪談,傾聽他們對于戰爭最真實、最動情的講述,讓觀眾對戰爭有了更真切的體會。
青春易老,浩氣長存;軍魂不死,初心不變!為什么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站在本片里的歲月窗口回眸著,那些老兵的面孔一一浮現,從老人的滄桑里,見證了歲月的崢嶸,幾十年后,無情歲月帶走了一代人的壯麗韶華。活下來的是歷史真實的見證者,他(她)們的青春芳華,留給我們一本厚厚的人生教科書。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的第一聲吶喊,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人民軍隊的軍威。時光流逝,精神永存,每一位為國奮戰的人都會被銘記。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提高警惕,保衛祖國!
?
推薦訪問:記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觀后感范本三篇 觀后感 范本 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