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為官不為”問題調研報告【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
根據縣紀委關于協助對“為官不為”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的通知要求,我局結合工作實際,重點對“為官不為”現象進行梳理、分析,并根據“為官不為”的成因提出了相關治理對策。
一、當前“為官不為”的表現形式
黨的二十大以來,隨著作風建設深入推進,黨的教育實踐活動扎實開展,各項規章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工作作風明顯好轉。但少數干部出現了干多干少一個樣、能少做事就少做事等“為官不為”現象,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積極進取意識不強,存在“得過且過”現象。一些干部缺乏工作激情,缺乏職業精神,工作上消極應對,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特別是在工作中缺乏前瞻性的計劃和周密的安排部署,對近、中、遠期干什么、怎么干不思考,習慣于等上級指示,等上級文件;
一些任職時間較長的干部覺得船到碼頭車到站,不愿再吃苦挨累,主動要求到工作較輕松的崗位,工作中不愿發揮自身經驗豐富的優勢,顧慮過多,不愿主動作為,不求有功只求無過。
(二)責任擔當意識不強,存在“推諉扯皮”現象。一些干部辦事搞選擇,遇到艱巨的事、復雜的事、出力不討好的事畏縮不前,推諉拖拉,耍小聰明,打小算盤;
一些干部工作大而化之,疲于應付,喜歡當“二傳手”,對上級文件“一看了之”,習慣于簽字畫圈,缺乏抓落實的具體措施和恒心韌勁。
(三)勇于創新意識不強,存在“敷衍搪塞”現象。有的干部缺乏主動鉆研業務精神,學風不濃,認為自己工作經驗豐富,滿足于憑經驗辦事,用老套路、老辦法解決新問題,不需要也不愿意學習,對新事物、新形勢、新要求認識不夠,業務水平較低,服務水平不高。
二、產生“為官不為”的原因分析
“為官不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主觀上來講,干部個人的思想觀念、黨性修養、素質能力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從客觀上來說,傳統觀念、社會環境、體制機制、利益關系等也有著深刻的影響。
一是信仰缺失。發生“為官不為”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理想信念出現了嚴重動搖,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嚴重淡化,沒有真正弄清楚“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從而使精神上缺鈣以及革命意志衰退,人情世故代替黨性原則,功利之心取代宗旨觀念,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太平官”思想滋生。
二是才能缺失。部分干部不求新知、不學新業、不悟新政,不注重對新情況新矛盾的研究和思考,不主動迎接新形勢新任務的挑戰,毫無“本領恐慌”和“能力恐慌”感,想施展抱負,卻缺乏真本事、硬功夫,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新任務,束手無策、無所適從、力不從心,難有所為。
三是制度缺失。缺乏鼓勵干部干事創業的保障制度和科學有效的考核激勵機制,“獎優罰劣”的考核管理體系成效還不夠明顯,存在“不干事就不會犯錯誤、少干事就會少得罪人,不得罪人考核評價就很好”的現象,造成忙的更忙、閑的更閑,應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法則。
三、解決“為官不為”的路徑思考
破解“為官不為”問題,既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更要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做到突出問題不解決不放過,整改措施不落實不放過,爭取讓群眾滿意。
一是抓教育引導,激發主動作為。堅持把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放在首位,筑牢“為官有為”的思想基礎,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采取多種形式,組織廣大黨員、干部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 切實強化宗旨意識,提高思想境界,激發干部前行的動力。
二是抓能力提升,促進善作善為。緊密新時代發展形勢需要,以政治理論、政策法規、業務知識、適用技術、人文修養為重點,充分運用專題講座、學習考察、集中研討、經驗交流、典型教育等多種形式,不斷加大干部教育培訓力度,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注重干部履職能力的養成,切實提升各級干部服務中心工作、履行崗位職責、聯系服務群眾、依法依規辦事、解決復雜問題、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使干部不僅“為官有為”,而且“為官善為”。
三是抓問題整改,整治不為行為。加大“為官不為”專項整治力度,堅持問題導向,重點對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及部門履行職責情況開展深度排查,堅持抓早抓小,對黨員、干部身上的問題早發現、早提醒、早糾正、早查處。加強和改進干部考核工作,健全激勵約束長效機制,將考核結果與干部的評先評優、職務晉升、懲戒獎優等有效銜接,形成“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好干壞不一樣”的正向激勵效應。
推薦訪問:為官 不為 調研報告 關于“為官不為”問題調研報告 關于 為官不為的原因和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