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之縣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縣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篇一:縣域經濟的思考(調研報告)】(22)總第451期中共昭通市委督查室2011年9月28日對加快巧家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方宗輝區相比,巧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工作報告之縣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供大家參考。
縣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一:縣域經濟的思考(調研報告)】
(22)
總第451期
中共昭通市委督查室2011年9月28日
對加快巧家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
方宗輝
區相比,巧家縣的發展還是低水平的,各項經濟指標還有很大差距。近期,筆者對巧家縣域經濟發展情況作了系統
—1—
的調研,結合全縣經濟發展現狀,在客觀總結縣域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問題的基礎上,就如何發揮優勢,加快推進巧家縣域經濟發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巧家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十一五”以來,巧家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集中精力抓發展,強化基礎抓建設,突出工業抓招商,統籌兼顧抓民生,優化環境抓穩定,全縣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經濟結構明顯優化,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十一五”末,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27.07億元,年均增長13.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1.09億元,年均增長29.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48.57億元,年均增長34.0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6.74億元,年均增長16.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是“十五”末的1.53倍和2.25倍;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7.61%;三次產業構成由2005年的48.91:19.34:31.75調整為38.73:27.42:33.85。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繁榮農村經濟。全縣堅持以煙、糖、桑、畜四大支柱產業為龍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到“十一五”末,建成高穩產農田30.94萬畝,占—2—
全縣耕地總面積的33.16%;實現糧食總產量18.93萬噸,年均增長6.28%;實現農業總產值17.28億元,年均增長
9.7%。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累計整合資金1.42億元,建成新農村示范點142個。“十一五”以來,累計減少貧困人口
6.77萬人,9488戶貧困農戶告別了杈杈房和茅草房。
(二)重點發展工業經濟,提升經濟實力。充分依托資源優勢,全力培育礦冶、水電、建筑建材和農特產品深加工產業。2010年,全
縣實現工業總產值10.07億元、工業增加值5.46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1.7倍和3.63倍。白鶴灘巨型水電站籌建工作有序推進,牛欄江流域水電開發快速推進,5萬噸鋅粉技改項目、風能資源開發、花崗石開發和煤礦開發等重點工業項目扎實推進,白鶴工業園區建設進展順利,工業發展活力明顯增強。
(三)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發展后勁。“十一五”期間,新增公路里程250公里,實施通達工程1340公里,通鄉油路72.77公里,巧蒙公路、沿江公路全線貫通,昭巧公路、通鄉油路、通達工程建設快速推進,“三縱三橫”的交通主干道網絡正在形成,交通落后狀況明顯改觀。長海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成設計要求,小海子水庫項目可研
—3—
報告通過省級評審,全面完成爐房水庫配套渠系工程,新增農村“五小”水利工程1.2萬件;耕地有效灌溉保證率從“十五”末的21.71%提高到了“十一五”末的31.23%,解決了17.4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建成堂瑯文化廣場、過境路改造、魁閣塔和新客運站等市政設施,縣城建成區面積達
4.2平方公里,城鎮化率比2005年提高2個百分點。相繼實施一大批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教育、文體、衛生、廣電和通訊等方面的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四)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活力。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得到鞏固,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嚴格實行鄉財縣管鄉用和礦產品稅費統征制度,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農村綜合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草原經營管理制度改革成效明顯。整合國有閑置資產組建白鶴投資公司,進一步拓展了政府融資平臺。著力改善投資服務環境,“十一五”期間累計簽訂招商引資項目合同38個,協議引資57.6億元,是“十五”期間的6.5倍,實際到位資金15.58億元。
(五)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改善人民生活。“十一五”期間,累計投入社會事業發展資金10.93億元。“兩基”工作—4—
通過國家驗收,縣職業中學躋身省級重點職業高中行列,累計改擴建中小學校舍8萬余平方米,“兩免一補”政策覆蓋城鄉,教育支出是“十五”期間的3.17倍。食品藥品監管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不斷健全,新建、改建鄉鎮衛生院15所,新建村級衛生室124個,新農合參合率達95%。組建了巧家縣藝術團,廣播、電視
覆蓋率分別達86.7%和95.09%。以城鄉低保和特困人口優撫措施為基礎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建成中心敬老院并投入使用。在全市率先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2010年參保率達83.65%。
二、巧家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發展基礎極為薄弱。全縣經濟總量偏小、發展質量不高的問題仍較突出;水利化程度僅為31.23%,干旱缺水嚴重,靠天吃飯的問題比較突出,農業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困難;交通還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公路等級低、運力弱;水利建設歷史欠賬大,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還比較多;城鎮產業支撐沒有形成,功能不完善,輻射面小,特色不明顯。
(二)城鄉居民收入偏低。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
—5—
【篇二:團風縣域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在新的起點推進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團風縣域經濟發展情況調查與思考
胡錦濤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要求,要扎實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社會科學、跨越式發展。近年來,團風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省市委、省市政府關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按照“六區”建設的總體思路,一手抓經濟總量擴張,一手抓發展質量提升,超常規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連創新高、連超規劃”,進入了加速發展的快車道。
一、發展成效
1、縣域經濟整體發展較快,綜合實力穩步提升。一是經濟總量持續擴張。近年來,團風納入全市全省考核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0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2.68億元,同比增長15.2%,為“十五”末的2.72倍。二是發展綜合指標穩步提升。無論經濟發展指標、社會發展指標,還是可持續發展指標,在總體上都實現了穩中有升。在2010年度全市綜合考核排名中,團風獲得進位第一名,團風鎮進入全市二十強。今年上半年主要經濟指標繼續保持高位增長,縣域經濟發展提速,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協調,競爭力不斷增強。
2、工業化水平有了顯著提升,工業強縣格局初步成形。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依托省級團風經濟開發區,按照“一區帶十園”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工業經濟,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縣域工業已形成以鋼構產業為龍頭,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紡織服裝、醫藥化工等為主導的多點支撐、競相發展的產業格局。一是工業經濟迅猛發展。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0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6.09億元,比上年增長72.6%,與2006年相比,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增長了近7倍,年均增長43.4%。二是工業經濟占全縣比重不斷提高。三次產業比例由2006年的27.2:40.3:32.5調整為2009年的24.95:50.75:24.3,第二產業在三次產業比重中首次超過一、三產業,占一半以上,縣域工業挑起了大梁。三是工業運行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0.26億元,比上年增長36.32%,實現利潤25602萬元,比上年增長66%;上繳稅收4118萬元,比上年增長18.7%。
3、一批骨干企業加速成長,產業集群規模放大。近幾年,縣委、縣政府強力推進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全民創業和企業成長工程,重點扶持成長性較好的工業企業加快發展,以骨干企業為龍頭延長產業鏈條,壯大產業集群。一是規模企業不斷成長。2010年規模企業(舊口徑)新增23家,達到104家;完成增加值12.95億元,分別為“十五”末的4倍和12.6倍,是近幾年規模企業增加戶數、上繳稅收、綜合效益指數完成最好的一年。湖北鴻路鋼構2010年銷售收入達到37.6億元。二是逐漸形成多個龍頭帶動的產業集群。
通過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扶持特色產業、提升傳統產業,形成了以鴻路鋼構、東坡糧油、永信食品、山河建設、永安藥業等為主體的骨干企業群體。鋼結構產業集群連續三年被省政府列為全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2010年鴻路鋼構產值突破10億元,并實現成功上市;山河建設集團連續五年被省政府評為建筑企業綜合實力20強第二名,并榮獲“魯班獎”和“中國房地產與建筑業500強企業”;尤其是農產品加工業迅猛發展,有力拉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現代農業建設。
4、縣域經濟綜合效益顯現,財政實力明顯增強。集中表現為“兩個提高”:一是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全縣地方財政總收入的比重提高。2010年全縣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29749萬元,同比增長28.1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8084萬元,同比增長28.18%;與2006年相比,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地方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由45%
上升到60.8%,提高了14.2個百分點。二是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提高。2010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9818萬元,同比增長54.3%,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56.8%,比2006年提高4.4個百分點。財政收入質量提高,財政實力不斷提升。
5、縣域經濟發展后勁增強,對推動團風跨越發展構成強有力的支撐。2010年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7.27億元,同比增長33.6%,今年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高達62%,位居全市第一。與2006年相比,縣域全社會固定資產
投資總量增長了5.88倍。2010年,全年實施投資過1000萬元的項目42個,其中18個項目竣工投產,帶動鋼結構、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產業快速擴張。我們在調研中看到,一個個工業園區、一片片工地,項目建設如火如荼,發展勢頭正旺。鴻路鋼構、輝創重工、永信食品、永康油脂、商業步行街等一大批投資大、產出高、效益好的項目陸續建成投產,對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發揮了重要支撐和帶動作用。
二、主要問題
深刻分析我縣在推進縣域經濟發展上存在的制約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解放思想的力度與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反映在思路上,視野狹窄、觀念陳舊,習慣于經驗主義,跳不出定式思維;反映在工作上,不敢試,不敢闖,墨守成規,畏首畏尾,求穩怕亂,不敢越雷池一步;反映在行動上,遇事一看二慢三通過,在觀望中放走機遇,在爭論中錯過機遇,在徘徊中喪失機遇;反映在精神狀態上,進取精神不足,“太平”思想有余。干部的思想觀念普遍不如沿海新,氣魄不如沿海大,辦法不如沿海多,干勁不如沿海足。
2、工業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產業層次偏低。我縣工業近幾年實現了快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從長遠來看,我縣工業結構還需進一步優化,運行質效還待進一步提高。以鋼結構為主的新興產業,目前大部分還處在簡單的來料加工,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不高;以回龍山為主的傳統紡織業,以但店為主的石材加工業,仍處于粗放發展階段,與江浙發
達地區相比,工藝落后,產品附加值偏低,企業抗擊風險能力弱,競爭力不強,難以產生更大的規模效益。
3、農業產業結構還待進一步優化。在農業上,我縣目前基本形成了優質稻、蛋雞、水產、花生、蔬菜、林果等六大板塊,也引進了一些龍頭加工企業,但從總體上來看,我縣除東坡糧油、永信食品、永康油脂等3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規模比較大之外,其他企業規模偏小、技術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低、經濟效益不高。同時,市場體系建設也比較滯后,土地流轉平臺還不完善。缺乏大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市場信息不靈,導致農戶生產有較大的盲目性,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經營難以上規模、產品難以上檔次、難以進入現代化的流通渠道。
4、第三產業發展比較滯后。由于建縣時間短、縣城規模小等客觀原因,我縣第三產業發展一直處于比較滯后狀態,商貿氣息不夠濃厚,經濟總量偏低,總體發展水平滯后。在三產業中,批發零售貿易業、飲食住宿業、交通運輸業、房地產等傳統行業占比較大,而電子商務、信息產業、現代物流、中介服務、文化娛樂等新興行業占比小,服務縣域能力弱,與工業的快速發展極不協調。特別是旅游業發展十分滯后,我縣人文底蘊深厚,有大崎山等優美的生態資源,但多年來都未進行深度開發,旅游基礎設施與服務水平還處在低檔次、低水平,與周邊地區的發展態勢和團風發展的要求不相符。
5、社會事業發展不平衡。城鄉社會事業資源分布與群
【篇三:xxx縣域經濟調研報告】
xx縣關于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情況的匯報材料
一、2015年縣域經濟發展情況
(一)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經濟保持平穩增長
畜牧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15年全縣接活仔畜28.9萬頭(只),繁殖成活率125%;牧業年度牲畜總數53.1萬頭(只),其中大畜2.8萬頭、小畜50.3萬只。當年共出欄大小畜33.8萬頭(只),其中大畜1.1萬頭、小畜32.7萬只。工業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全縣工業企業完成現價產值86.4億元,增長8.3%。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75.9億元,增長9.2%。工業增加值完成38.1億元,增長8.7%,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33億元,增長8.7%。主要產品產量:原油4.6萬噸;壓縮天然氣236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3772噸,液化石油氣2226噸;開采荒料143萬立方米,加工板材4297萬平方米;風電等新能源累計發電3.36億千瓦時;生產原煤60萬噸;鎳鐵4000噸;高鈦渣600噸;售電量1.31億千瓦時;供水100萬噸。
第三產業平穩發展。2015年,我縣以物流、旅游、金融等主導的服務行業均保持了持續增長態勢。全縣完成客運周轉量、貨運周轉量分別為7038萬人公里和8.1億噸公里,均同比增長2%。接待游客數量及旅游收入穩步增長。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到11.7億元,增長4.9%;貸款余額達到8.3億元,增長5.2%。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7億元,增長6.9%。
(二)投資實現較快增長,重點項目加速推進
2015年全縣安排5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45項,項目開復工率10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2億元,完成目標任務的101%,增長12.5%。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投資0.75億元、8.02億元、4.4億元。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1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31%。其中:花崗巖開采加工項目,完成投資2億元;石油風險勘探項目,完成投資1.5億元;熱電聯產項目,完成投資0.6億元。圍繞優勢特色產業,依托重點建設項目,積極組織開展了各類招商引資活動,全年直接利用市外資金10.3億元。
(三)經濟效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
2015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2.32億元,增長7.1%。全年民生領域支出7.4億元,占一般財政預算支出的82%。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0645元和11223元,增長8.6%和8.1%。
(四)城鎮化建設扎實推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修編完成了《城市總體規劃(2015-2030)》并通過省住建廳批準實施。實施城鎮巷道硬化及人行道鋪裝工程,累計完成鋪裝面積4.75萬平方米。種植喬灌木7.6萬株、花卉50萬株,城鎮綠化總量和綠化水平不斷提升。實施城鎮集中供熱六期改造工程,新建、改造供熱管網15.25公里,新建蒙中、那日圖換熱站2座。新建改造水沖公廁4座。中水處理廠完成了總工
程量的80%以上。
(五)社會民生事業全面推進,社會保障不斷增強
教育方面。第一小學新校區建成投入使用,5所中小學全部達到標準化學校要求。第一小學被評為國家級特色足球學校,幼兒園晉升為省級示范幼兒園,xx中學被評為市級民族教育精品學校。文化方面。成功舉辦了全國第二屆“察哈爾杯”蒙古語詩歌大賽和首屆“察哈爾杯”民族服飾大賽等賽事和各類群眾性文體活動。2015年我縣被省體育局命名為“喜塔爾之鄉”。醫療衛生方面。新農合參合率達到
99.7%。蒙醫院通過二級甲等民族醫院評審。全縣3家公立醫院全部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新建標準化嘎查衛生室14所。就業方面。全年征集就業崗位4120個。安置城鎮各類人員912人,轉移牧民就業51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社會保障方面。全縣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分別達到2382、9654、6182、7683、3360、4061、2257人,五大社會保險均完成目標任務。
三、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經濟持續發展與穩定增長面臨嚴峻挑戰。受外部宏觀經濟環境影響,我縣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轉型深化突破階段,經濟增速明顯趨緩,2015年全縣gdp增速僅為8%,比2010年增速回落了9.8個百分點。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動力減弱,投資增速趨緩,消費對經濟
增長拉動作用依然較弱,外向型經濟尚未取得“零突破”,未來幾年,全縣面臨著穩增長嚴峻挑戰。
(二)發展動力不足與經濟結構調整壓力并存。縣域經濟發展仍然面臨驅動力不強和可用財力不足困境,農牧業現代化水平不高、工業短板明顯、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后勁不足,三次產業結構亟待進一步優化。受市場需求持續疲軟、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資源環境趨緊等因素影響,全縣工業經濟下行趨勢明顯。原油生產、石材、金屬冶煉和畜產品加工等重點工業品產量下滑嚴重,工業產品價格低位徘徊、積壓嚴重,新能源等新興工業還未形成規模效益。在多重因素影響下,全縣工業面臨擴規模與調結構雙難題。
(三)資源環境約束與要素設施瓶頸制約明顯。由于我縣工業屬于資源型,以采礦、選礦以及延伸加工業為主,對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壓力日益凸顯。同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薄弱、水資源不足和人力資源短缺等瓶頸較為突出。
三、縣域經濟發展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中央、省方針政策和市委、行署決策部署,堅持“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六個第一”核心任務,堅持“四基并舉、四化同步”,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著力培育“七大特色產業”,全力打造“六個基地”,凝心聚力、攻
堅克難,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生持續改善,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縣、全面從嚴治黨。
——六個第一:壯大經濟總量“第一要務”、保障改善民生“第一目標”、維護社會穩定“第一責任”、保護生態環境“第一前提”、提升文明程度“第一保障”、從嚴管黨治黨“第一政績”。
——四基并舉: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基層工作、基本公共服務。
——四化同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畜牧業現代化。
——七大特色產業:石油天然氣產業、石材產業、畜產品加工產業、風電光伏新能源產業、煤炭產業、金屬冶煉加工產業、文化旅游產業。
——六個基地:中國北方石材建材基地、省百萬千瓦風電光伏新能源基地、省中部察哈爾草原文化觀光旅游基地和錫市地區重要的石油煤化工基地、綠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金屬冶煉精深加工基地。
四、切實貫徹新理念,推動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堅持創新發展,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
1、穩步發展現代畜牧業。一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重點推進現代畜牧業良種體系建設,做實察哈爾羊選育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