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教育思想(精選文檔),供大家參考。
《民主主義與教育》中的教育思想
一、關于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的論述
(一)關于生活的更新需要傳遞
【原文1】(第一章第一節)
生物和無生物之間最明顯的區別,在于前者已更新維持自己……通過更新而延續的原則,適用于最低的生理學意義上的生活,同樣適用于經驗。就人類來說,信仰、理想、希望、快樂、痛苦和實踐的重新創造,伴隨著物質生存的更新。通過社會群體的更新,任何經驗的延續是實在的事實……社會通過傳遞過程而生存,正如生物的生存一樣。這種傳遞依靠年長者把工作、思考和情感的習慣傳達給年輕人。沒有這種理想、希望、期待、標準和意見的穿搭。從哪些正在離開群體生活的社會成員給那些正在進入群體生活的成員,社會生活就不能幸存。
(二)關于教育和溝通
【原文2】(第一章第二節)
社會不僅通過傳遞、通過溝通繼續生存,而且簡直可以說,社會在傳遞中、在溝通中生存。在共同、共同體和溝通這幾個詞之間,不僅字面上有聯系,人們因為有共同的東西而生活在一個共同體內,而溝通乃是他們達到占有共同的東西的方法……社會生活不僅和溝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溝通都具有教育性。當一個溝通的接受者,就獲得擴大的和改變的經驗。
(三)關于正規教育的教育地位
【原文3】(第一章第三節)
沒有這種正規的教育,不可能傳遞一個復雜社會的一切資源和成就。因為書籍和知識的符號已被掌握,正規教育為年輕人獲得一種經驗開辟道路,如果讓年輕人在和別人的非正式的聯系中獲得訓練,他們是得不到這種經驗的……教育哲學必須解決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在非正規和正規的、偶然的和有意識的教育形式之間保持恰當的平衡。
二、關于教育是社會的職能的論述
(一)關于環境的性質和意義
【原文4】(第二章第一節)
依靠環境的作用,引起某些反應。所需要的信仰不能硬灌進去;所需要的態度不能粘貼上去。但是個人生存的特定的省會奧佳,引導他看到和感覺到一件東西,而不是另一件東西……“環境”、“生活條件”這些詞,不僅圍繞個體的周圍事物,還表示周圍事物和個體自己的主動趨勢的特殊的連續性。……總之,環境包括促成或阻礙、刺激或抑制生物特有活動的各種條件。
(二)關于社會環境
【原文5】(第二章第二節)
一個人的活動和別人的活動聯系起來,他就有一個社會環境。他所做的和所能做的,有賴于別人的期望、要求。贊許和譴責。一個和別人有聯系的人,如果不考慮別人的活動,就不能完成他自己的活動。因為,這些活動是實現它的各種趨勢的不可缺少的條件。
(三)關于社會環境的教育性
【原文6】(第二章第三節)
參與一些與個人有聯系的哪些人的生活是不可避免的,對他們來說,社會環境無意識地、不設任何目的地發揮著教育和塑造的影響。在野蠻的未開化的社會,這種直接的參與,幾乎成為教育青年的唯一影像,使他們獲得群體習俗和信仰、甚至在目前的社會,即使對于最堅持受學校教育的青年,這種直接參與也提供他們基本的教養
(四)關于學校是特殊的環境
【原文7】(第二章第四節)
當社會傳統很復雜,相當部分的社會經驗用文字記載下來,并且通過書面符號進行傳遞時,學校便產生了。足夠特殊的功能包括第一:復雜的文明過分復雜,不能全部吸收。第二:學校環境的職責在于盡力排除現存環境中的丑陋現象,以免影響兒童的心理習慣。第三:學校環境的職責在于平衡社會環境中的各種成分,保證使每個人有機會避免他所在社會群體的限制,冰河更廣闊的環境建立充滿生氣的聯系。
三、關于教育即指導的論述
(一) 關于環境的指導作用
【原文8】(第三章第一節)
一方面純粹的外部指導是不可能的。環境至多只能提供刺激以喚起反應……另一方面,別人的習俗和規則所提供的控制也許缺乏遠見。
(二) 關于社會指導的模式
【原文9】(第三章第二節)
控制的基本方法不是有關個人的,而是屬于理智的……如果把心智看作一種具體的東西,它恰恰就是一種能力,根據使用事物的發布方法去理解這些事物,社會化的心智也是一種能力,就是根據在聯合的或共同的情境中使用事務的發布方法去理解這些事物。在這個意義上,心智就是社會的控制方法。
(三) 關于模仿和社會心理學
【原文10】(第三章第三節)
真正的社會控制就是要養成一定的心理傾向,就是理解事物、事件和動作的一種方法,是我們有效地參與聯合的活動。只有為對付別人的抵抗而產生的沖突才會得出這樣的看法:只有強行與自然清香相反的動作,才會出現社會控制的方法。只有因為不考慮人們互相關心的情境,才把模仿看作促進社會控制的主要力量。
四、關于教育即生長的論述
(一) 關于生長的條件
【原文11】(第四章第一節)
生長的首要條件是未成熟狀態。(1)徹底的無依無靠性質,暗示著具有某種補償的力量。(2)未成熟的人為生長而有的特殊適應能力,構成他的可塑性。
(二) 關于習慣是生長的表現
【原文12】(第四章第二節)
習慣是一種執行的技能,或工作的效率。習慣就是利用自然環境以達到自己目的的能力。習慣通過控制動作器官二生動地控制環境。但是,衡量這些特性的價值的標準,在于他們對環境的經濟而有效的控制,所有習慣也是如此。
(三) 關于發展概念的教育意義
【原文13】(第四章第三節)
生活就是發展,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用教育的屬于來說,就是(1)教育的過程,在他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組、不斷改造和不斷轉化的過程。
五、關于反對預備、展開和形式訓練的論述
(一) 關于教育即預備
【原文14】(第五章第一節)
生長并不是有空的時候能夠完成的東西,生長是不斷地通向未來。……把教育看作為將來作預備,錯誤不在強調為未來的需要作預備,而在把預備將來作為現在努力的主要動力為不斷發展的生活作預備的需要是巨大的,因此應該把全副精力一心用于是現在的經驗盡量豐富,盡量有意義,這是絕對重要的。
(二) 關于教育即展開
【原文15】(第五章第二節)
有一種教育觀念自稱是根據發展的思想。但是,這個教育觀念,他喲只收提出的東西,卻用另一只手收了回去。發展不被構想為繼續不斷地生長,而被視為潛在能力向特定目標展開。
(三) 關于教育即官能的訓練
【原文16】(第五章第三節)
這是“形式訓練”的理論。這個理論有一個正確的理想即教育的一個結果,應該是創造使人成功的特殊能力……但是,關于這個理論好像要取一條捷徑,他把這些能力看做教學的直接目的和有意識的目的,而不僅僅作為生長的結果。
六、關于保守的教育和進步的教育的論述
(一)保守的教育:教育即塑造
【原文17】(第六章第一節)
這種觀點的基本理論上的缺陷在于忽視生物具有許多主動的和特殊的技能,這些技能是在他們對付環境是所發生的的改造和結合中發展起來的……這種哲學強調智力環境對心靈的影響,但忽視環境實際包含個人對共同經驗的參與。
(二)保守的教育:教育是復演和追溯
【原文18】(第六章第二節)
首先,這個觀念的生物學基礎是錯誤的。……從駕馭上說,兒童未成熟狀態的很大有點,就是使我們能解放兒童,無需走過去的老路。所以教育的任務在于使兒童從復演過去和重蹈覆轍中解放出來,而不是引導他們去重演以往的事情。
(三)教育即改造
【原文19】(第六章第三節)
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這種改造或改組,既能增加經驗的意義,又能提高指導后來經驗進程的能力。(1)經驗的意義的增長,適合我們對于所從事的種種活動相互關系和連續性的認識的提高相應的。(2)有教育作用的經驗的另一面,是增加后來的指導或控制的能力。
七、關于教育中的民主概念的論述
(一)關于人類聯合的涵義
【原文20】(第七章第一節)
社會雖然只是個名詞,但有許多涵義……但是如果我們著眼于社會這個名詞所表示的實施,而不把我們的注意力局限于社會的內在的涵義,我們就找不到統一體,而只是許許多多團體……因此必須在一次指出,對我們現有任何社會生活方式需要有一個標準來測量它的價值。問題在于從實際存在的社會生活形式汲取優良的特點,并運用他們來批評不良的特征。
(二)關于民主的理想
【原文21】(第七章第二節)
對一個社會來說,劃分成許多階級將是致命的。一個社會必須給全體成員以平等和寬厚的條件求得知識的機會,一個劃分成階級的社會,只需特別注意統治者的教育。一個流動的社會,有許多渠道把任何地方發生的變化分不出去,這樣的社會,不許教育成員發展個人的首創精神和適應能力。
(三)關于柏拉圖的教育哲學
【原文22】(第七章第三節)
沒有誰能比柏拉圖更好的表達這樣一個事實:當社會中每個人都能按它的自然稟賦做有益于別人的事情是,社會就能穩固地組織起來;教育的任務就在于發現一個人的稟賦,循序漸進地加以訓練,應用于社會……柏拉圖哲學的失敗就是他不信任教育的逐步改進能造成更好的社會,然后這種更好的社會又能改進教育,如此循環進步以致無窮。
八、關于教育的目的的論述
(一) 關于目的的性質
【原文22】(第七章第三節)
有目的的行動和明智地行動是一件事……把有目的的行動和明智的活動等同起來,足以表明有目的的行動的價值,即表明這種行動在經驗中的作用生落戶換句話說:活動有目的就是行動有意義,不像一個自動化的機器,這是有意要做些事情,并根據這個意向來認識事物的意義。
(二) 關于良好目的的標準
【原文22】(第七章第三節)
(1)所確定的目的必須是現有情況的產物。(2)目的必須是靈活的,他必須可以更改已符合情況的要求。(3)所定的目的必須事活動自由開展。
推薦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