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字幂_综合久久综合久久_a级亚洲片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成年黄页网站大全免费无码,亚洲欧美日韩成人一区在线,成人免费在线观看视频,亚洲欧洲日本国产

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原文賞析3篇

時間:2023-01-13 19:25:04 來源:網友投稿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原文賞析1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  朝代:唐代  作者:張泌  原文:  鈿轂香車過柳堤,樺煙分處馬頻嘶,為他沉醉不成泥。  花滿驛亭香露細,杜鵑聲斷玉蟾低,含情無語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原文賞析3篇,供大家參考。

2023《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原文賞析3篇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原文賞析1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

  朝代:唐代

  作者:張泌

  原文:

  鈿轂香車過柳堤,樺煙分處馬頻嘶,為他沉醉不成泥。

  花滿驛亭香露細,杜鵑聲斷玉蟾低,含情無語倚樓西。

  注釋

  ⑴鈿轂(gǔ古)——金飾的車輪軸承,有眼可插軸的`部分。屈原《九歌·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鈿轂香車”指華美的車子。

  ⑵樺煙句——樺(huà化):落葉喬木,皮厚而輕軟,可卷蠟為燭。謂之“樺燭”。據《國史補》載:正旦曉漏以前,三司使大金吾以樺燭擁,謂之火城。這里的“樺煙分處”,指朝廷考場。

  ⑶玉蟾——月亮。古時傳說月中有蟾蜍(癩蛤蟆),所以常以蟾指代月亮。蕭統《錦帶書十二月啟》:“皎潔輕冰,對蟾光而寫鏡。”

  評析

  這首詞寫驅車送別。上片寫車過柳堤,馬嘶樺煙,人已遠去。“為他沉醉不成泥”一句,表現了女子對男子的依戀之情,如“成泥”,豈不是可以不走了嗎?下片頭二句寫驛亭環境,用以表現女主人公送走情人后“含情無語”的淡淡哀愁。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原文賞析3篇擴展閱讀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原文賞析3篇(擴展1)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原文及賞析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原文及賞析1

  原文: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

  唐代: 張泌

  鈿轂香車過柳堤,樺煙分處馬頻嘶,為他沉醉不成泥。

  花滿驛亭香露細,杜鵑聲斷玉蟾低,含情無語倚樓西。

  譯文:

  鈿轂香車過柳堤,樺煙分處馬頻嘶,為他沉醉不成泥。

  花滿驛亭香露細,杜鵑聲斷玉蟾低,含情無語倚樓西。

  注釋:

  鈿轂(gǔ)香車過柳堤,樺(huà)煙分處馬頻嘶,為他沉醉不成泥。

  鈿轂:金飾的車輪軸承,有眼可插軸的部分。樺:落葉喬木,皮厚而輕軟,可卷蠟為燭。謂之“樺燭”。這里的“樺煙分處”,指朝廷考場。

  花滿驛(yì)亭香露細,杜鵑聲斷玉蟾(chán)低,含情無語倚樓西。

  玉蟾:月亮。古時傳說月中有蟾蜍(癩蛤蟆),所以常以蟾指代月亮。

  賞析:

  這首詞寫驅車送別。上片寫車過柳堤,馬嘶樺煙,人已遠去。“為他沉醉不成泥”一句,表現了女子對男子的依戀之情,如“成泥”,豈不是可以不走了嗎?下片頭二句寫驛亭環境,用以表現女主人公送走情人后“含情無語”的淡淡哀愁。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原文賞析3篇(擴展2)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原文賞析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原文賞析1

  作者:張泌

  朝代:唐朝

  鈿轂香車過柳堤,樺煙分處馬頻嘶,為他沉醉不成泥。

  花滿驛亭香露細,杜鵑聲斷玉蟾低,含情無語倚樓西。 ⑴鈿轂(gǔ古)——金飾的車輪軸承,有眼可插軸的部分。屈原《九歌·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鈿轂香車”指華美的`車子。⑵樺煙句——樺(huà化):落葉喬木,皮厚而輕軟,可卷蠟為燭。謂之“樺燭”。據《國史補》載:正旦曉漏以前,三司使大金吾以樺燭擁,謂之火城。這里的“樺煙分處”,指朝廷考場。⑶玉蟾——月亮。古時傳說月中有蟾蜍(癩蛤蟆),所以常以蟾指代月亮。蕭統《錦帶書十二月啟》:“皎潔輕冰,對蟾光而寫鏡。”

  賞析:

  這首詞寫驅車送別。上片寫車過柳堤,馬嘶樺煙,人已遠去。“為他沉醉不成泥”一句,表現了女子對男子的依戀之情,如“成泥”,豈不是可以不走了嗎?下片頭二句寫驛亭環境,用以表現女主人公送走情人后“含情無語”的淡淡哀愁。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原文賞析3篇(擴展3)

——浣溪沙·握手河橋柳似金原文及賞析

浣溪沙·握手河橋柳似金原文及賞析1

  原文

  握手河橋柳似金;蜂須輕惹百花心,蕙風蘭思寄清琴。

  意滿便同春水滿,情深還似酒杯深,楚煙湘月兩沈沈。

  注釋

  花心:花蕊。

  蕙風蘭思:形容美人的思緒和風度。蕙:香草名。寄清琴:將情思寄于清越的琴聲之中。

  楚煙湘月:回憶往日游宴時的"意境幽靜、凄迷。沈沈:也寫作“沉沉”。

  賞析

  這首詞寫男女的歡會與分別。上片先從分別寫起,河橋垂柳,蜂惹百花,喻其分別時的留念,并興起相見之遲,相別之速。“蕙風”句是從弦管之間寫女子的風度、情懷。

  下片寫臨流餞別,以春水之滿狀心意之滿足,以酒杯之深喻感情厚摯,用語自然而深婉。末句以景結情,楚煙湘水,皆已寂寞,純是分別時的感情外射。

  薛昭蘊

  薛昭蘊,字澄州,河中寶鼎(今山西榮河縣)人。王衍時,官至侍郎。擅詩詞,才華出眾。《北夢瑣言》:薛澄州昭蘊即保遜之子也。恃才傲物,亦有父風。每入朝省,弄笏而行,旁若無人。好唱《浣溪沙》詞。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原文賞析3篇(擴展4)

——新柳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新柳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

  譯文

  百尺長的柳條輕拂過閃耀著銀光的水塘,柳色尚且還不是深青的,只是淺淺的黃。

  未必柳條能蘸到水,那是因為水中的柳影將它拉長了。

  鑒賞

  楊萬里的《新柳》一詩描摹細膩,韻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別開,頗能代表其“誠齋體”的詩風。

  詩人漫步賞柳,由遠而近,視線也由上而下,從岸上柳條,寫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個非常親切的“引”字,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不僅照應了前面的“百尺”一詞,又描繪出一幅柳條和水中柳影相連相映優美而有動感的圖畫,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對新春的喜愛之情。(早春時節是淺黃的柳條,暮春時節柳條是深青的,這里還采用象征的手法)“引”呼應篇首,說明柳條之所以能達“百尺”之長,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繪出微風吹動,柳枝輕揚,水上水下連成一片的優美畫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個畫面都寫活了。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活潑、新穎、意趣和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沖破江西詩派冷僻生澀的藩籬而表現的特色—“誠齋體”的特色。

新柳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

  賞析:

  鑒賞

  楊萬里的《新柳》一詩描摹細膩,韻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別開,頗能代表其“誠齋體”的詩風。

  詩人漫步賞柳,由遠而近,視線也由上而下,從岸上柳條,寫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個非常親切的“引”字,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不僅照應了前面的“百尺”一詞,又描繪出一幅柳條和水中柳影相連相映優美而有動感的圖畫,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對新春的喜愛之情。(早春時節是淺黃的柳條,暮春時節柳條是深青的,這里還采用象征的.手法)“引”呼應篇首,說明柳條之所以能達“百尺”之長,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繪出微風吹動,柳枝輕揚,水上水下連成一片的優美畫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個畫面都寫活了。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活潑、新穎、意趣和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沖破江西詩派冷僻生澀的藩籬而表現的特色—“誠齋體”的特色。

新柳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

  賞析:

  鑒賞

  楊萬里的《新柳》一詩描摹細膩,韻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別開,頗能代表其“誠齋體”的詩風。

  詩人漫步賞柳,由遠而近,視線也由上而下,從岸上柳條,寫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個非常親切的“引”字,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不僅照應了前面的“百尺”一詞,又描繪出一幅柳條和水中柳影相連相映優美而有動感的圖畫,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對新春的喜愛之情。(早春時節是淺黃的柳條,暮春時節柳條是深青的,這里還采用象征的手法)“引”呼應篇首,說明柳條之所以能達“百尺”之長,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繪出微風吹動,柳枝輕揚,水上水下連成一片的優美畫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個畫面都寫活了。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活潑、新穎、意趣和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沖破江西詩派冷僻生澀的藩籬而表現的特色—“誠齋體”的特色。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原文賞析3篇(擴展5)

——《無題·油壁香車不再逢》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無題·油壁香車不再逢》原文、翻譯及賞析1

  無題·油壁香車不再逢

  朝代:宋代

  作者:晏殊

  原文: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云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幾日寂寥傷酒后,一番蕭瑟禁煙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譯文

  她坐的美麗的車子再也見不到了,蹤影象巫山的云不知飄去何方,梨花和明月相映的院子、風飄柳絮的池塘鉤起無盡的回憶,寒食節煙火不生一片蕭瑟的氣氛更增加心中的傷感,只好酗酒度過寂寞的時光,想寄封情書吧,可往哪寄呢?山長水遠的找不到方向啊——就象此刻的心

  注釋

  ①峽:巫峽。峽云:即巫山神女故事。

  ②禁煙:寒食節。

  ③魚書:書信。

  簡析

  愛情是永恒的主題,然而,長期受儒家思想束縛的古代詩人們往往不敢涉足,李商隱以無題的形式,柳永以詞的形式寫了一些,卻遭到不少的非議。晏殊的這首詩受李商隱的影響是很明顯的,但不乏好句,值得一讀。

  首聯給人以飄忽的感覺,含有無可奈何的情調,出句比李商隱“車走雷聲語未通”還要深沉些。對句以巫山神女朝云暮雨表達了“來是空言去絕蹤”的悵惘,真是“神女生涯原是夢”,“云雨巫山枉斷腸!”恨只恨自己“身五彩鳳雙飛翼”,而今“何處西南待好風?”最值得贊頌的是頷聯,詩人創造出一種清幽的境界,傳達出心中纏綿的情致,至于是不是“自然有富貴氣”,那倒在其次。梨花飄香,柳枝搖曳,月色溶溶,微風陣陣,這迷人的景色蕩起詩人無限遐思。“月色溶溶夜,花影寂寂春,如何臨浩魄,不見月中人?”即使見了月中人,那也不怎么樣,怕只有“碧海青天夜夜心”,怕只有“一寸相思一寸灰!”“輕飛不假風,輕落不委地。撩亂舞晴空,發人無限思。”思的是“柳絲長玉驄難系”,思的是當時怎不“乞君留取兩三條!”

  頸聯寫當前苦況,“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不能不感到寂寞;“雨中禁火空冷齋”,不能不感到蕭索。

  尾聯有“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和“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的意味,也和詩人自己寫的《鵲踏枝》中“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相似。尤其是末句中“處處同”,“妙在能使人思”,看似曠達,實為深沉,比“知何處”更進一層。

《無題·油壁香車不再逢》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云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幾日寂寥傷酒后,一番蕭瑟禁煙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注釋: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云無跡任西東。

  油壁香車:古代婦女所坐的車子,因車廂涂刷了油漆而得名。這里指代女子。峽云:巫山峽谷上的云彩。后常以巫峽云雨指男女愛情。

  梨花院落溶(róng)溶月,柳絮(xù)池塘淡淡風。

  溶溶:月光似水一般地流動。淡淡:輕微的意思。

  幾日寂寥(liáo)傷酒后,一番蕭索禁煙中。

  傷酒:飲酒過量導致身體不舒服。蕭索:缺乏生機。禁煙:在清明前一天或二天為寒食節,舊俗在那天禁火,吃冷食。

  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魚書:古樂府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句,后因以“魚書”指書信。何由達:即無法寄達。水遠山長:形容天各一方,重重阻隔。

  參考資料:

  1、李夢生.宋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xx:18-192、繆鉞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62-633、張鳴.宋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xx:56-574、黃瑞云.兩宋詩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19-20

  譯文: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云無跡任西東。

  我再也見不到你所乘坐的油壁香車,沒想到,我們是這么無緣,像那巫峽的彩云倏忽飄散,我在西,你向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你是否記得,盛開著梨花的小院里,似水的月光照著我們相逢;柳絮飛揚的池塘邊,我們曾相偎著,在微風里傾吐著情衷。

  幾日寂寥傷酒后,一番蕭索禁煙中。

  唉,往事如煙,我喝著酒打發走一天又一天,是那么的傷懷寂寞;眼前凄涼的寒食節,怎不令我加倍地思念你的芳蹤。

  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我的心,你知道么?想寄封信兒告訴你,這層層的山,道道的水,又怎能到得了你的手中?

  賞析:

  愛情是永恒的"主題,然而,長期受儒家思想束縛的古代人們往往不敢涉足,李商隱以無題的形式,柳永以詞的形式寫了一些,卻遭到不少的非議。晏殊的這首詩受李商隱的影響是很明顯的,但不乏好句,值得一讀。首聯給人以飄忽的感覺,含有無可奈何的情調,出句比李商隱“車走雷聲語未通”還要深沉些。對句以巫山神女朝云暮雨表達了“來是空言去絕蹤”的悵惘,真是“神女生涯原是夢”,“云雨巫山枉斷腸!”恨只恨自己“身五彩鳳雙飛翼”,而今“何處西南待好風?”最值得贊頌的是頷聯,詩人創造出一種清幽的境界,傳達出心中纏綿的情致,至于是不是“自然有富貴氣”,那倒在其次。梨花飄香,柳枝搖曳,月色溶溶,微風陣陣,這迷人的景色蕩起詩人無限遐思。“月色溶溶夜,花影寂寂春,如何臨浩魄,不見月中人?”即使見了月中人,那也不怎么樣,怕只有“碧海青天夜夜心”,怕只有“一寸相思一寸灰!”“輕飛不假風,輕落不委地。撩亂舞晴空,發人無限思。”思的是“柳絲長玉驄難系”,思的是當時怎不“乞君留取兩三條!”頸聯寫當前苦況,“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不能不感到寂寞;“雨中禁火空冷齋”,不能不感到蕭索。尾聯有“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和“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的意味,也和詩人自己寫的《鵲踏枝》中“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相似。尤其是末句中“處處同”,“妙在能使人思”,看似曠達,實為深沉,比“知何處”更進一層。

《無題·油壁香車不再逢》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云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幾日寂寥傷酒后,一番蕭瑟禁煙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注釋: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云無跡任西東。

  油壁香車:古代婦女所坐的車子,因車廂涂刷了油漆而得名。這里指代女子。峽云:巫山峽谷上的云彩。后常以巫峽云雨指男女愛情。

  梨花院落溶(róng)溶月,柳絮(xù)池塘淡淡風。

  溶溶:月光似水一般地流動。淡淡:輕微的意思。

  幾日寂寥(liáo)傷酒后,一番蕭索禁煙中。

  傷酒:飲酒過量導致身體不舒服。蕭索:缺乏生機。禁煙:在清明前一天或二天為寒食節,舊俗在那天禁火,吃冷食。

  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魚書:古樂府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句,后因以“魚書”指書信。何由達:即無法寄達。水遠山長:形容天各一方,重重阻隔。

  參考資料:

  1、李夢生.宋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xx:18-192、繆鉞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62-633、張鳴.宋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xx:56-574、黃瑞云.兩宋詩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19-20

  譯文: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云無跡任西東。

  我再也見不到你所乘坐的油壁香車,沒想到,我們是這么無緣,像那巫峽的彩云倏忽飄散,我在西,你向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你是否記得,盛開著梨花的小院里,似水的月光照著我們相逢;柳絮飛揚的池塘邊,我們曾相偎著,在微風里傾吐著情衷。

  幾日寂寥傷酒后,一番蕭索禁煙中。

  唉,往事如煙,我喝著酒打發走一天又一天,是那么的傷懷寂寞;眼前凄涼的寒食節,怎不令我加倍地思念你的芳蹤。

  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我的心,你知道么?想寄封信兒告訴你,這層層的山,道道的水,又怎能到得了你的手中?

  賞析:

  愛情是永恒的主題,然而,長期受儒家思想束縛的古代人們往往不敢涉足,李商隱以無題的形式,柳永以詞的形式寫了一些,卻遭到不少的非議。晏殊的這首詩受李商隱的影響是很明顯的,但不乏好句,值得一讀。首聯給人以飄忽的感覺,含有無可奈何的情調,出句比李商隱“車走雷聲語未通”還要深沉些。對句以巫山神女朝云暮雨表達了“來是空言去絕蹤”的悵惘,真是“神女生涯原是夢”,“云雨巫山枉斷腸!”恨只恨自己“身五彩鳳雙飛翼”,而今“何處西南待好風?”最值得贊頌的是頷聯,詩人創造出一種清幽的境界,傳達出心中纏綿的情致,至于是不是“自然有富貴氣”,那倒在其次。梨花飄香,柳枝搖曳,月色溶溶,微風陣陣,這迷人的景色蕩起詩人無限遐思。“月色溶溶夜,花影寂寂春,如何臨浩魄,不見月中人?”即使見了月中人,那也不怎么樣,怕只有“碧海青天夜夜心”,怕只有“一寸相思一寸灰!”“輕飛不假風,輕落不委地。撩亂舞晴空,發人無限思。”思的是“柳絲長玉驄難系”,思的是當時怎不“乞君留取兩三條!”頸聯寫當前苦況,“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不能不感到寂寞;“雨中禁火空冷齋”,不能不感到蕭索。尾聯有“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和“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的意味,也和詩人自己寫的《鵲踏枝》中“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相似。尤其是末句中“處處同”,“妙在能使人思”,看似曠達,實為深沉,比“知何處”更進一層。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原文賞析3篇(擴展6)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1

  《柳》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一首七絕。此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

  柳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注釋】

  ⑴東風:指春風。唐李白《春日獨酌》詩之一:“東風扇淑氣,水木榮春暉。”舞筵:歌舞的筵席。

  ⑵樂游:樂游原的省稱,也叫樂游苑,在唐代長安東南,今陜西西安市郊。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斷腸:銷魂。

  ⑶肯到:會到。清秋:明凈爽朗的秋天。晉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詩:“獨有清秋日,能使高興盡。”

  ⑷斜陽:傍晚西斜的太陽。唐趙嘏《東望》詩:“斜陽映閣山當寺,微綠含風樹滿川。”

  【白話譯文】

  曾經追逐過春風飄拂著輕歌曼舞的酒筵,在京城的游苑里,在斷腸銷魂的春天。

  怎么會這樣地待到了清秋的日子,已經帶來了西下的斜陽,又帶來凄切的寒蟬。

  【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是唐宣宗大中五年( 851年)詩人在長安初應東川節度使柳仲郢之聘時所作。李商隱在被柳仲郢辟為節度*后的幾年離都在柳幕中,所以他的詠柳詩往往借府主的姓氏抒發感慨。此詩即為其中一首。詩人寫此詩時,妻子剛剛病故,自己不久又將只身赴蜀,去過那使人厭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子,悲嘆前路,其心情之慘苦可知。

  【賞析】

  這是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一首七絕,詩人借柳的形象來自比,抒*感。

  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一、二句“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意為春日細長低垂的柳枝,隨風輕揚,最易使人聯想起舞女的飄然舞姿。這個“舞”字,形象地表現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時,又把柳枝與熱鬧的舞筵結合起來,更加襯托了柳枝的歡樂。“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場面,分不清誰是舞女,何為柳枝,兩者互襯,優美動人!本來是東風吹得柳枝飄動,詩中卻用一“逐”字,說柳枝在追逐東風,變被動為主動,寫出柳枝的蓬勃生氣。對句又緊接舞筵,從時、地兩個方面加重描繪,說明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樂游苑上的舞筵。“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 斷腸”即銷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搖。春風蕩漾,百花爭艷,長安樂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觥籌交錯,歌管迭奏,紅裙飄轉,綠袖翻飛,碧綠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好一幅春光明媚,繁華似錦的場景。

  三、四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卻陡然一轉,描繪出楊柳完全相反的另一種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當斜陽,環境更加凄涼。臨近生命終結的秋蟬,鳴聲更加凄厲。本來是斜陽照著柳枝,秋蟬貼在柳枝之上哀鳴,詩中卻用兩個“帶”字,反說柳枝“帶著”它們,此與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樣,又使柳枝由被動變為主動,化客觀死景為活景,表現出秋日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詰,又是感嘆,同時又是轉折。“肯”字或釋為“會”(見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但如果解作肯不肯的“肯”,詩意似更深邈:既然秋天是如此蕭條,那你(柳)為何又肯捱到秋天來啊!言外之意是說不如不到秋天來,大有悲不欲生之痛。此處的轉折,用了“如何肯到”這樣頓挫有力的明轉,增強了對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詩正是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描繪,來表現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嘆之情。兩句中,虛字運用亦很精妙。第三句“如何”、“肯到”連用,可反詰、感嘆語氣更加強烈。結句“已帶”、“又帶”,更是層層推進。

  這首詩中“柳”的形象被刻畫得生動飽滿、躍然紙上,產生這種效果主要是因為詩中綜合運用了多種手法。

  一、詩人在刻畫“柳”這一形象時,多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春日柳長,迎風擺動,但詩人并沒有直接描寫,而是賦一“逐”字,把柳人格化。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讓人聯想到那迎風而動的柳條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綠裙,左擺右搖,煞是好看。可謂將擬人手法運用得深入無痕。第三句一個 “肯”字又是把柳作人寫。第四句兩個“帶”字也分明是將柳寫作人。詩人把斜陽照柳,秋蟬鳴柳反說成“帶斜陽又帶蟬”,這一反,卻將柳的形象凸現出來了。

  二、巧妙地運用對比,是此詩的另一特色。詩的前兩句著力刻畫春日之柳,寫春柳的萬條絲絳隨風舞動,寫樂游苑的繁花似錦,也寫到了春日樂游苑舞筵的熱鬧盛大。似乎讓人置身其中,令人感到春光融融、舞袖飄飄。總之,呈現的是一派熱鬧的景象。詩的后兩句則極言秋日的凄清。秋是清秋,陽是斜陽,蟬是寒蟬。一系列的凄冷意象組合成凄冷的秋景。前后對比鮮明,反差極大,給人情感上造成巨大的沖擊。

  三、虛詞的妙用。全詩二十八字,共有虛詞五個:曾、如何、肯、已、又。而這五個詞在詩中都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沒有“曾”則看不到昨日之柳、春日之柳的情狀,那么秋日之柳就少了一層鋪墊,少了一層對比。沒有“如何”、“肯”,則柳的形象就不夠生動,反詰的語氣也不夠強烈。“已”和“又”本身構成并列關系,這里,兩者連用,似又帶有遞進一層的意味,把柳在秋日的凄清寫得入木三分。五個虛詞的使用,不僅使表情達意愈加準確,更是讓人感到意味蘊藉,回味久遠。

  四、象征的運用。這首詩也不例外。詩人寫春日之柳,寫秋日之柳都是有所寄托的。所謂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是也。春日之柳正是當初風華正茂、春風得意、胸懷天下的詩人的寫照,而秋日之柳則是長期沉淪下僚、生活維艱、飄淪憔悴的今日的詩人。詩人沒有直接傾訴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是借柳這一形象來表達,含思宛轉,藏鋒不露。言近旨遠,言有窮而意無盡,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從創作的角度來看,詩人在選材構思上是頗下了一番功夫的,“柳”意象的選擇,對比、擬人手法的運用等無不匠心獨運,但是又讓人感覺不到雕琢的痕跡。正所謂精雕細琢,渾然天成。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2

  《柳》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一首七絕。此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

  柳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注釋】

  ⑴東風:指春風。唐李白《春日獨酌》詩之一:“東風扇淑氣,水木榮春暉。”舞筵:歌舞的筵席。

  ⑵樂游:樂游原的省稱,也叫樂游苑,在唐代長安東南,今陜西西安市郊。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斷腸:銷魂。

  ⑶肯到:會到。清秋:明凈爽朗的秋天。晉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詩:“獨有清秋日,能使高興盡。”

  ⑷斜陽:傍晚西斜的太陽。唐趙嘏《東望》詩:“斜陽映閣山當寺,微綠含風樹滿川。”

  【白話譯文】

  曾經追逐過春風飄拂著輕歌曼舞的酒筵,在京城的游苑里,在斷腸銷魂的春天。

  怎么會這樣地待到了清秋的日子,已經帶來了西下的斜陽,又帶來凄切的寒蟬。

  【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是唐宣宗大中五年( 851年)詩人在長安初應東川節度使柳仲郢之聘時所作。李商隱在被柳仲郢辟為節度*后的幾年離都在柳幕中,所以他的詠柳詩往往借府主的姓氏抒發感慨。此詩即為其中一首。詩人寫此詩時,妻子剛剛病故,自己不久又將只身赴蜀,去過那使人厭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子,悲嘆前路,其心情之慘苦可知。

  【賞析】

  這是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一首七絕,詩人借柳的形象來自比,抒*感。

  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一、二句“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意為春日細長低垂的柳枝,隨風輕揚,最易使人聯想起舞女的飄然舞姿。這個“舞”字,形象地表現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時,又把柳枝與熱鬧的舞筵結合起來,更加襯托了柳枝的歡樂。“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場面,分不清誰是舞女,何為柳枝,兩者互襯,優美動人!本來是東風吹得柳枝飄動,詩中卻用一“逐”字,說柳枝在追逐東風,變被動為主動,寫出柳枝的蓬勃生氣。對句又緊接舞筵,從時、地兩個方面加重描繪,說明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樂游苑上的舞筵。“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 斷腸”即銷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搖。春風蕩漾,百花爭艷,長安樂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觥籌交錯,歌管迭奏,紅裙飄轉,綠袖翻飛,碧綠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好一幅春光明媚,繁華似錦的場景。

  三、四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卻陡然一轉,描繪出楊柳完全相反的另一種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當斜陽,環境更加凄涼。臨近生命終結的秋蟬,鳴聲更加凄厲。本來是斜陽照著柳枝,秋蟬貼在柳枝之上哀鳴,詩中卻用兩個“帶”字,反說柳枝“帶著”它們,此與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樣,又使柳枝由被動變為主動,化客觀死景為活景,表現出秋日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詰,又是感嘆,同時又是轉折。“肯”字或釋為“會”(見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但如果解作肯不肯的“肯”,詩意似更深邈:既然秋天是如此蕭條,那你(柳)為何又肯捱到秋天來啊!言外之意是說不如不到秋天來,大有悲不欲生之痛。此處的轉折,用了“如何肯到”這樣頓挫有力的明轉,增強了對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詩正是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描繪,來表現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嘆之情。兩句中,虛字運用亦很精妙。第三句“如何”、“肯到”連用,可反詰、感嘆語氣更加強烈。結句“已帶”、“又帶”,更是層層推進。

  這首詩中“柳”的形象被刻畫得生動飽滿、躍然紙上,產生這種效果主要是因為詩中綜合運用了多種手法。

  一、詩人在刻畫“柳”這一形象時,多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春日柳長,迎風擺動,但詩人并沒有直接描寫,而是賦一“逐”字,把柳人格化。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讓人聯想到那迎風而動的柳條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綠裙,左擺右搖,煞是好看。可謂將擬人手法運用得深入無痕。第三句一個 “肯”字又是把柳作人寫。第四句兩個“帶”字也分明是將柳寫作人。詩人把斜陽照柳,秋蟬鳴柳反說成“帶斜陽又帶蟬”,這一反,卻將柳的形象凸現出來了。

  二、巧妙地運用對比,是此詩的另一特色。詩的前兩句著力刻畫春日之柳,寫春柳的萬條絲絳隨風舞動,寫樂游苑的繁花似錦,也寫到了春日樂游苑舞筵的熱鬧盛大。似乎讓人置身其中,令人感到春光融融、舞袖飄飄。總之,呈現的是一派熱鬧的景象。詩的后兩句則極言秋日的凄清。秋是清秋,陽是斜陽,蟬是寒蟬。一系列的凄冷意象組合成凄冷的秋景。前后對比鮮明,反差極大,給人情感上造成巨大的沖擊。

  三、虛詞的妙用。全詩二十八字,共有虛詞五個:曾、如何、肯、已、又。而這五個詞在詩中都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沒有“曾”則看不到昨日之柳、春日之柳的情狀,那么秋日之柳就少了一層鋪墊,少了一層對比。沒有“如何”、“肯”,則柳的形象就不夠生動,反詰的語氣也不夠強烈。“已”和“又”本身構成并列關系,這里,兩者連用,似又帶有遞進一層的意味,把柳在秋日的"凄清寫得入木三分。五個虛詞的使用,不僅使表情達意愈加準確,更是讓人感到意味蘊藉,回味久遠。

  四、象征的運用。這首詩也不例外。詩人寫春日之柳,寫秋日之柳都是有所寄托的。所謂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是也。春日之柳正是當初風華正茂、春風得意、胸懷天下的詩人的寫照,而秋日之柳則是長期沉淪下僚、生活維艱、飄淪憔悴的今日的詩人。詩人沒有直接傾訴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是借柳這一形象來表達,含思宛轉,藏鋒不露。言近旨遠,言有窮而意無盡,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從創作的角度來看,詩人在選材構思上是頗下了一番功夫的,“柳”意象的選擇,對比、擬人手法的運用等無不匠心獨運,但是又讓人感覺不到雕琢的痕跡。正所謂精雕細琢,渾然天成。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3

  作品介紹

  《柳》的作者是李商隱,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39卷第213首。

  原文

  柳

  作者:唐·李商隱

  為有橋邊拂面香,何曾自敢占流光。

  后庭玉樹承恩澤,不信年華有斷腸。

  注釋

  ①據“后庭”句,詩當作于大中二年令狐綯得寵之后。以柳自喻。

  ②玉樹:指宮槐。《三輔黃圖》:“甘泉宮北岸有槐樹,今謂玉樹。根干盤峙,三二百年木也。楊震《關輔古語》云:‘相傳即揚雄《甘泉賦》所謂玉樹青蔥也。”,槐柳相類,故用以對比。句喻指令狐綯得寵,當在其充翰林學士以后。

  作者介紹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至滎陽(今河南鄭州)。擅長駢文寫作,詩作文學價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

  據《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詩》三卷,《賦》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繁體對照

  柳

  李商隱

  爲有橋邊拂面香,何曾自敢占流光。

  後庭玉樹承恩澤,不信年華有斷腸。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原文賞析3篇(擴展7)

——新柳原文賞析及翻譯 (菁選3篇)

新柳原文賞析及翻譯1

  新柳

  宋代楊萬里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

  譯文

  百尺長的柳條輕拂過閃耀著銀光的水塘,柳色尚且還不是深青的,只是淺淺的黃。

  未必柳條能蘸到水,那是因為水中的柳影將它拉長了。

  注釋

  銀塘:指清澈明凈的池塘。

  且:尚,還。

  鑒賞

  楊萬里的`《新柳》一詩描摹細膩,韻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別開,頗能代表其“誠齋體”的詩風。

  詩人漫步賞柳,由遠而近,視線也由上而下,從岸上柳條,寫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個非常親切的“引”字,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不僅照應了前面的“百尺”一詞,又描繪出一幅柳條和水中柳影相連相映優美而有動感的圖畫,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對新春的喜愛之情。(早春時節是淺黃的柳條,暮春時節柳條是深青的,這里還采用象征的手法)“引”呼應篇首,說明柳條之所以能達“百尺”之長,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繪出微風吹動,柳枝輕揚,水上水下連成一片的優美畫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個畫面都寫活了。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活潑、新穎、意趣和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沖破江西詩派冷僻生澀的藩籬而表現的特色—“誠齋體”的特色。

新柳原文賞析及翻譯2

  東郊向曉星杓亞。報帝里,春來也。柳抬煙眼。花勻露臉,漸覺綠嬌紅姹。妝點層臺芳榭。運神功、丹青無價。

  別有堯階試罷。新郎君、成行如畫。杏園風細,桃花浪暖,競喜羽遷鱗化。遍九陽、相將游冶。驟香塵、寶鞍驕馬。

  翻譯

  拂曉時分,京城東郊出現了醒目的北斗七星,它仿佛在告訴京城里的人們春天來了。柳樹已經吐出了新綠,花朵噙著清晨的露珠迎風綻放,整個大地因春天的到來而姹紫嫣紅,到處生機勃勃。春天里花草樹木郁郁蔥蔥,把高大的臺榭裝點得分外美麗迷人。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創造了如圖畫般絢爛多彩,充滿生機的美好季節。

  新科進士在朝廷的組織下游覽京郊御花園,他們魚貫成行俊美如畫。御花園里微風習習,桃花浪暖,新科進士們如鯉魚躍入龍門一步登天。新科進士游完了御花園又結伴游覽京城。他們騎馬飛馳,京城街區為之塵土飛揚。

  注釋

  東郊:京城東面的郊野。

  向曉:天將要亮的時候。

  星杓:指北斗星似杓柄的由玉衡開陽搖光三星所組成的那部分。

  煙眼:煙霧籠罩著柳樹剛吐出的鵝黃色嫩芽。眼,指柳樹發芽之處的芽眼。

  花勻:本指女子往臉上均勻地搽抹胭脂,此處指稱花朵有如女人勻臉一樣。

  露臉:指花瓣上沾滿了露水。露,早上的露水。

  層臺芳榭:高大而美麗的臺榭。榭,建筑在高臺之上類似涼亭的敞屋。

  運神功:運用神奇的功力。神功,即“神工”,指大自然的創造力。

  丹青無價:指大自然創造出春天這幅無價的美麗圖畫。丹青,指圖畫。無價,價值高昂到無法計算。

  別有:除此之外還有。

  堯階:此處指代柳永當時的宋代皇帝,堯階即指宋代皇宮里朝堂的臺階。

  試:殿試,舉子經過筆試考中之后,還要經過皇帝的面試稱為殿試。

  新郎君:新考中的進士,唐宋之時稱新考中進士的人為新郎君。

  成行:指排列整齊。

  如畫:人物俊美猶如畫中之人。

  杏園:此處以杏園指代宋朝的御用園林瓊林苑。

  桃花:指瓊林苑內的桃花。

  競喜:指杏園內的微風和桃浪都很高興歡喜,是擬人寫法。

  羽遷:本指人修道成仙,飛升天宮,

  此指新進士由*民百姓而成為有功名的人鱗化:本指魚躍龍門而成龍,此亦指新進士由*民百姓一躍而為有功名的人。

  遍九陌:京城里的所有街道。九陌,漢長安街中有八街九陌,后來便用九陌指京城大道。

  相將:相互結伴。

  游冶:出游尋樂。

  驟:馬奔馳。

  香塵:芳香的塵土。

  寶鞍驕馬:指裝飾豪華的駿馬。

  創作背景

  此詞詠進士及第的得意、歡樂,當作于仁宗景佑元年(1034)。

  賞析

  詞的上闋寫京城內外初春的美好景色。開篇兩句先點出春天來到了京城。“東郊向曉星杓亞”,北斗星星柄低垂,是初春時的星象,但一句“報帝里、春來也”,卻使得這一自然現象仿佛有了生命,它在告訴京城中的人們:春天來了。句中語氣詞“也”,用得十分精到,洋溢著掩飾不住的喜氣。以下四句轉入寫景,抓住富有季節特征的春柳和春花,描繪京城初春的美麗。在詞人的筆下,“柳抬煙眼”,“花勻露臉”,清晨,柳樹在蒙蒙的霧氣中張開芽眼,美麗的花朵以露水勻臉。這兩句擬人化的描寫猶如一組特寫鏡頭,極逼真地描繪出了一幅初春晨景圖,美得令人心醉。接下來一句中的“漸”字,表時間的推移,實則暗寫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升起了,霧氣散去了,這時候再看一看春柳、春花,更覺綠得嬌媚,紅得艷麗。綠柳紅花“妝點層臺芳榭”,將層層臺榭裝點得更加美麗。面對如此美好的景致,詞人不由發出了“運神功、丹青無價”的感嘆。此句由景及情,贊美了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功力在大地上創造了猶如圖面一樣姜麗的春夭。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誠然,這首詞上闋的寫景絕不是單純只為了描寫春景,而是為下闋中人物的出場創造一種美好的景物氛圍,而是為借以傳達人物內心的喜悅之情。

  詞的下闋寫新進士宴游場面。過片以“別有”二字開端,使詞作很自然地過渡至下闋,也使上下闋的感情融成一片。在美麗如畫的初春景色中,“新郎君”們出場了,他們騎在馬上,整齊地排成一行,個個風度俊美,氣宇軒昂,就像畫中人一樣。詞寫至此,人美景美,相得益彰。“杏園風細”三句,又是用擬人化的手法,寫汴京瓊林苑內微風習習,河水猛漲,仿佛在為這些人高中進士而歡喜。而喜得功名的新進士們,更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之情,“遍九陌、相將游冶。驟香塵、寶鞍驕馬”。出了瓊林苑后,又結伴在京城內策馬奔馳,各處游玩,所到之處揚起了陣陣香塵。詞的下片把登第者的得意情態描寫得淋漓盡致。

  這首詞以初春氣象寫心中喜氣,頗能傳神。整首詞又宛如一幅畫面極生動的新進士宴游圖,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此詞確系寫于柳永進士及第之年,那么,這時的柳永,早已不是一個春風得意的翩翩美少年。透過此詞光華絢爛的外表,似乎又可以品味到歷經二十余年的科考生涯,那隱藏于作者內心深處的苦澀。如果再聯系柳永中進士后那慘淡的仕途,則此詞中的歡樂就顯得更為可悲而可嘆了。

新柳原文賞析及翻譯3

  新柳

  宋代楊萬里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

  譯文

  百尺長的柳條輕拂過閃耀著銀光的水塘,柳色尚且還不是深青的,只是淺淺的黃。

  未必柳條能蘸到水,那是因為水中的柳影將它拉長了。

  注釋

  銀塘:指清澈明凈的池塘。

  且:尚,還。

  鑒賞

  楊萬里的《新柳》一詩描摹細膩,韻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別開,頗能代表其“誠齋體”的`詩風。

  詩人漫步賞柳,由遠而近,視線也由上而下,從岸上柳條,寫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個非常親切的“引”字,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不僅照應了前面的“百尺”一詞,又描繪出一幅柳條和水中柳影相連相映優美而有動感的圖畫,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對新春的喜愛之情。(早春時節是淺黃的柳條,暮春時節柳條是深青的,這里還采用象征的手法)“引”呼應篇首,說明柳條之所以能達“百尺”之長,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繪出微風吹動,柳枝輕揚,水上水下連成一片的優美畫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個畫面都寫活了。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活潑、新穎、意趣和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沖破江西詩派冷僻生澀的藩籬而表現的特色—“誠齋體”的特色。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原文賞析3篇(擴展8)

——浣溪沙晏殊賞析原文 (菁選3篇)

浣溪沙晏殊賞析原文1

  宋代: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鑒賞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晏殊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松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宰相”,以歌侑酒,是晏殊習于問津、也樂于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晏殊縱然襟懷沖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于是晏殊不由得從心底涌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晏殊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東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聲韻和諧,寓意深婉,纏綿哀感,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晏殊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于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系,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沖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唯其如此,此聯晏殊既用于此詞,又用于《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說他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心情無法*靜。這里傷春的感情勝于惜春的感情,含著淡淡的哀愁,情調是低沉的。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

  詞中似乎于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恒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浣溪沙晏殊賞析原文2

  宋代: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賞析

  該詞是宴會上即興之作。下片首兩句雖然仍是念遠傷春,但氣度較大,從放眼河山到風雨惜別,引出眼前人,并與上片別宴離歌前后呼應。

  詞中所寫的并非一時所感,也非一事,而是反映了晏殊人生觀的一個側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無常;慨嘆空間和時間的距離難以逾越,慨嘆對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尋總是徒勞,在山河風雨中寄寓著對人生哲理的探索。晏殊幡然感悟,認識到要立足現實,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

  “ 一向年光有限身。”,劈空而來,語甚警煉。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有撼人心魄的效果。緊接“等閑”句,加厚一筆。詞中所寫的,不是生離,更不是死別,而只不過是尋常的離別而已。“等閑”二字,殊不等閑,具見晏殊之深于情。在短暫的人生中,別離是不只一次會遇到的,而每一回離別,都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晏殊唯有強自寬解:“ 酒筵歌席莫辭頻”。痛苦是無益的.,不如對酒當歌, 自遣情懷吧。這句寫及時行樂,聊慰此有限之身。

  上片起調不做任何鋪墊,直言年華有限,稍縱即逝,以精煉的語言表達富有深度的哲理,讓人不覺為之一振。緊接著,晏殊將離別看成是*常事,可見人的一生離別之多,因而“易銷魂”,但晏殊轉而又寫“酒筵歌席莫辭頻”,表達人生短暫,莫為離別傷神,應當及時行樂的思想。

  過片二語,氣象宏闊,意境莽蒼,以健筆寫閑情,兼有剛柔之美。兩句是設想之辭。若是登臨之際,放眼遼闊的河山,徒然地懷思遠別的親友;就算是獨處家中,看到風雨摧落了繁花,更令人感傷春光易逝。語本李嶠《汾陰行》:“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晏殊不欲刻意去傷春傷別,故要想辦法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不如憐取眼前人。”意謂去參加酒筵歌席,好好愛憐眼前的歌女。作為富貴宰相的晏殊,他不會讓痛苦的懷思去折磨自己,也不會沉湎于歌酒之中而不能自拔,他要“憐取眼前人”,也只是為了眼前的歡娛而已,這是晏殊對待生活的一貫態度。

  下片抒情。起首兩句為空想之辭:到了登臨之時,放眼望去盡是大好河山,不禁徒然思念起遠方的友人;等到風雨吹落繁華之際,才發現春天易逝,不禁更生傷春愁情。這兩句詞意境開闊、遼遠,表現出晏殊對時空不可逾越,消逝的事物不可復得的感慨。結句中,晏殊以“不如”一詞轉折,再次表達了自己及時享樂的思想:與其徒勞地思念遠方的親友,因風雨搖落的花朵而傷懷,不如實際一些,珍惜眼前朋友的情誼。這也是晏殊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

  這首詞又是《珠玉詞》中的別調。大晏的詞作,用語明凈,下字修潔,表現出閑雅蘊藉的風格;而在本詞中,晏殊卻一變故常,取景甚大,筆力極重,格調遒上。抒寫傷春念遠的情懷,深刻沉著,高健明快,而又能保持一種溫婉的氣象,使詞意不顯得凄厲哀傷。

浣溪沙晏殊賞析原文3

  宋代: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華,粉融香雪透輕紗。晚來妝面勝荷花。

  鬢亸欲迎眉際月,酒紅初上臉邊霞。一場春夢日西斜。

  賞析

  這首《浣溪沙》描繪的是一幅濃艷有余的仕女午睡圖,寫夏日黃昏麗人晝夢方醒、晚妝初罷、酒臉微醺的情狀。全詞婉轉有致,猶如一幅別具韻味、濃墨重彩的油畫。

  上片首句寫室內特定的景物—玉碗中盛著瑩潔的寒冰,碗邊凝聚的水珠若露華欲滴。古時富貴人家,嚴冬時把冰塊收藏在地窖中,夏天取用,以消暑氣。一“寒”字正反襯出室中的熱。接著,晏殊筆觸寫到室中人的身上:粉汗微融,輕薄的紗衣,芬芳潔白的肌體;晚來濃妝的嬌面,勝似豐艷的荷花,猶如一幅美人油畫,將仕女的美展現的淋漓盡致。第二、三句設喻。用意用語均似“花間”派。“粉融”,意謂脂粉與汗水相互融和的唯美之狀,不點出“汗”字,正是晏殊高明之處。“香雪”借喻女子肌膚的芳潔,雖亦古詩詞中常用之語,但在本詞中卻有特殊的意義,它跟“冰寒”句配合,在盛夏中得清涼之意。以“玉”、“冰”、“粉”、“雪”之白,襯托“妝面”之紅,寫夏日黃昏女子妝罷的情景,真如一幅優美的彩照。過片寫她那下垂的鬢發,已靠近眉間額上的月形妝飾;微紅的酒暈,又如紅霞飛上臉邊。

  下片一、二兩句寫女子微醉的情態,艷而不俗,細而不纖。古時女子的面飾,有以黃粉涂額成圓形為月,因位置在兩眉之間,故詞稱“眉際月”。李商隱《蝶》詩之三“八字宮眉捧額黃”,似即指此。“欲迎”、“初上”,形容絕妙。不獨刻畫之工,且見晏殊欣賞之情。“月”與“霞”,語意雙關,既是隱喻女子的眉和臉,也是黃昏時的實景。可以想象這位美艷的姑娘,晚妝初過,穿著件單薄的紗衣,盈盈佇立,獨倚暮霞,悄迎新月。末句“一場春夢日西斜”,方始點明,原來上邊五句所寫的,都是晝眠夢醒后的情景。女子睡起,粉融香汗,重理明妝。“春夢”,謂剛才好夢的短暫。慵困無聊,閑愁閑恨,全詞之意,至此全出。末句倒裝,“日西斜”三字,與上片“晚來”接應。

  此詞純用白描的手法敘述,選取了閨房中的一個情景,將美人的舉止、姿容、睡態和醒時模樣刻畫得極為生動逼真,極具生活氣息,讓人可知可感。詞格濃艷,頗見“花間”遺風。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原文賞析3篇(擴展9)

——浣溪沙·軟草*莎過雨新原文翻譯及賞析 (薈萃2篇)

浣溪沙·軟草*莎過雨新原文翻譯及賞析1

  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軟草*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譯文

  柔軟的青草和長得齊刷刷的莎草經過雨洗后,顯得碧綠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騎馬不會揚起灰塵。不知何時才能抽身歸田呢?

  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榮,閃爍著猶如被水潑過一樣的光輝;一陣暖風挾帶著蒿草、艾草的熏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我雖身為使君,卻不忘自己實是農夫出身。

  注釋

  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長于原野沙地。

  耦耕:兩人各持一耜(sì,古時農具)并肩而耕。

  潑:潑水。形容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澤明亮,猶如水潑其上。

  蒿(hāo)艾(ài):兩種草名。

  薰:香草名。

  元是:原是。我原是農夫中的一員。

  賞析

  此詞是作者徐州謝雨詞的最后一首,寫詞人巡視歸來時的感想。詞中表現了詞人熱愛農村,關心民生,與老百姓休戚與共的作風。作為以鄉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這首詞之風樸實,格調清新,完全突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為有宋一代詞風的變化和鄉村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上片首二句“軟草*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不僅寫出“草”之“軟”、“沙”之“輕”,而且寫出作者在這種清新宜人的環境之中舒適輕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經雨之后的道上,“軟草*莎”,油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層薄沙,經雨之后,凈而無塵,縱馬馳騁,自是十分愜意。觸此美景,作者情動于衷,遂脫口而出:“何時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長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兩個隱者。二人因見世道衰微,遂隱居不仕。此處“收拾耦耕身”,不僅表現出蘇軾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同時也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情況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種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二句,承上接轉,將意境宕開,從道上寫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在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榮,閃爍著誘人的綠光;一陣暖風,挾帶著蒿艾的薰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這兩句對仗工整,且妙用點染之法。上寫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畫筆一“點”;“光似潑”則用大筆涂抹,盡力渲染,將春日雨過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盡致;下句亦用點染之法,先點明“風來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氣“如薰”。“光似潑”用實筆,“氣如薰”用虛寫。虛實相間,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給句,畫龍點睛,為升華之筆。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將作者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更進一步深化。

  作者身為“使君”,卻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樂于如此,確實難能可貴。

  這首詞結構既不同于前四首,也與一般同類詞的結構不同。前四首《浣溪沙》詞全是寫景敘事,并不直接抒情、議論,而是于字行之間蘊蓄著作者的喜悅之情。這首用寫景和抒情互相錯綜層遞的形式來寫。

  上片首二句寫作者于道中所見之景,接著觸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歸耕田園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寫作者所見田園之景,又自然觸景生情,照應“何時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這樣寫,不僅使全詞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而且使詞情逐層深化升華。特別“軟草*莎過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潑”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雋永之妙。

  創作背景

  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徐州發生嚴重春旱。當時有人傳言:將虎頭置于潭中,即可致雷雨。作為州官,蘇軾曾依其說到離城東20里遠的石潭求雨,并作有《起伏龍行》詩以記其事。得雨后又赴石潭謝雨。其關懷民生之心,從這一求一謝中表露無遺。蘇軾于謝雨道上作《浣溪沙》組詞,共五首,描寫了途中見聞和村野風光,具有清新濃郁的生活氣息,是北宋農村詞中的佳作,與他的其他題材和風格的詞作皆是異樣出色。此詞是《浣溪沙》組詞的最后一首,寫詞人巡視歸來時的感想。

  詞中表現了詞人熱愛農村,關心民生,與老百姓休戚與共的作風。作為以鄉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這首詞之風樸實,格調清新,完全突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為有宋一代詞風的變化和鄉村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上片首二句“軟草*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不僅寫出“草”之“軟”、“沙”之“輕”,而且寫出作者這種清新宜人的環境之中舒適輕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經雨之后的道上,“軟草*莎”,油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層薄沙,經雨之后,凈而無塵,縱馬馳騁,自是十分愜意。觸此美景,作者情動于衷,遂脫口而出:“何時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長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兩個隱者。二人因見世道衰微,遂隱居不仕。此處“收拾耦耕身”,不僅表現出蘇軾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同時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況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種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二句,承上接轉,將意境宕開,從道上寫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榮,閃爍著誘人的綠光;一陣暖風,挾帶著蒿艾的薰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這兩句對仗工整,且妙用點染之法。上寫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畫筆一“點”:“光似潑”則用大筆涂抹,盡力渲染,將春日雨過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盡致;下句亦用點染之法,先點明“風來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氣“如薰”。“光似潑”用實筆,“氣如薰”用虛寫。虛實相間,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結句,畫龍點睛,為升華之筆。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將作者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更進一步深化。作者身為“使君”,卻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樂于如此,確實難能可貴。細味其詞,蓋有三意:其一,蘇軾早年即傾慕莊子,志于逍遙逸世,見此景此境,益堅其志;其二,蘇軾雖久慕此境,不意長期錯入仕途,此時重睹此景,不禁有悵然若失之感,對其久困官場,也不免有后悔之意;其三,蘇軾雖感悔意,但念及人生志趣尤在及時把握,則迷途知返,猶嘗未晚,是又信心再起,歸宿重定。一句之中,寫盡種種人生滋味,用筆簡約而意趣豐盈,可見蘇軾心理世界之豐富復雜。然其對田園生活的謳歌和對歸耕桑麻的向往,是昭昭乎情見于辭的。

  這首詞結構既不同于前四首,也與一般同類詞的結構不同。前四首《浣溪沙》詞全是寫景敘事,并不直接抒情、議論,而是于字行之間蘊蓄著作者的喜悅之情。這首用寫景和抒情互相錯綜層遞的形式來寫。

  上片首二句寫作者于道中所見之景,接著觸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歸耕田園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寫作者所見田園之景,又自然觸景生情,照應“何時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這樣寫,不僅使全詞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而且使詞情逐層深化升華。特別“軟草*莎過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潑”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雋永之妙。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浣溪沙·軟草*莎過雨新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浣溪沙·軟草*莎過雨新

  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軟草*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

  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譯文:

  柔軟的青草和長得齊刷刷的莎草經過雨洗后,顯得碧綠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騎馬不會揚起灰塵。不知何時才能抽身歸田呢?

  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榮,閃爍著猶如被水潑過一樣的光輝;一陣暖風挾帶著蒿草、艾草的熏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我雖身為使君,卻不忘自己實是農夫出身。

  注釋:

  ①:此詞作于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請外放,任徐州知州時。

  ②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長于原野沙地。

  ③耦耕——兩人各持一耜(sì,古時農具)并肩而耕。

  ④潑——潑水。形容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澤明亮,猶如水潑其上。

  ⑤蒿(hāo)艾(ài)——兩種草名。

  ⑥薰——香草名。

  ⑦元是——原是。我原是農夫中的一員。

  賞析:

  元豐元年(1078),徐州發生嚴重春旱。當時有人傳言:將虎頭置于潭中,即可致雷雨。作為州官,蘇軾曾依其說到離城東20里遠的石潭求雨,并作有《起伏龍行》詩以記其事。得雨后又赴石潭謝雨。其關懷民生之心,從這一求一謝中表露無遺。這組《浣溪沙》即作于謝雨道上,詞共五首,描寫了途中見聞和村野風光,具有清新濃郁的生活氣息,是北宋農村詞中的佳作,與他的其他題材和風格的詞作皆是異樣出色。

  這里選錄的是第五首,主要寫沿途見聞及由此而觸發的人生歸宿感。起二句雖直寫眼中見聞,實極富意蘊。軟、*、新、輕四個形容詞將雨后村野的宜人氣息點染得神韻畢現,仿佛可以呼吸到那種醉人的空氣。草*沙輕,走馬無塵,這是混沌的政治世界之外的另一個極具誘惑力的世界。蘇軾深受感染,并由此對自己的人生歸宿產生了感慨。隱居田園——是蘇軾那一刻最強烈的信念。然而身為州官,要將這種愿望變成現實,卻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所以雖有如同長沮桀溺一樣的耦耕之心,但何時能了卻素愿,卻連自己也一時莫明了。上闋的情感基調是先揚后抑,由景生情。

  下闋開頭也是由景起筆。如果說上闋寫景是著重突出雨后村野的清新之氣的話,下闋則以濃郁的田間風光為主。雨過日暖,桑麻因附有大量的雨滴,而在日光下,閃亮一片。以“潑”字形容日光,既寫足“日暖”之意,又非常符合光照的特點,遣詞盡見匠心。這一句是接寫視覺所見。雖承上闋起句而來,但已別開境界,從時令推移上來說,也是雨過后稍長一段時間了。意脈結構,一絲不亂。“風來”句寫嗅覺,彼此關捩也極為緊湊。蒿艾(一名艾蒿)原有淡淡的香氣,但經雨后日照蒸發,又經風兒吹過,那種淡香便如薰草的香味一樣,顯得格外濃郁。這兩句一寫視覺一寫嗅覺,都特別用力,似*卻奇,有重筆濡染的意味。結句“使君元是此中人”是點睛之筆,然意味深長。細味其詞,蓋有三意:

  其一,蘇軾早年即傾慕莊子,志于逍遙逸世,今見此景此境,益堅其志;

  其二,蘇軾雖久慕此境,不意長期錯入仕途,如今重睹此景,不禁有悵然若失之感,對其久困官場,也不免有后悔之意;

  其三,蘇軾雖感悔意,但念及人生志趣尤在及時把握,則迷途知返,猶嘗未晚,是又信心再起,歸宿重定。

  一句之中,寫盡種種人生滋味,用筆簡約而意趣豐盈,可見蘇軾心理世界之豐富復雜。然其對田園生活的謳歌和對歸耕桑麻的向往,是昭昭乎情見于辭的。

推薦訪問:賞析 香車 原文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原文賞析3篇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原文賞析1 鶯拂堤柳醉詠妝絲絳裁剪下一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宿县| 措美县| 阿荣旗| 广东省| 长阳| 子洲县| 七台河市| 梁平县| 赫章县| 鸡西市| 双城市| 嘉兴市| 建平县| 东宁县| 高雄县| 手机| 化德县| 卓尼县| 乌鲁木齐市| 蛟河市| 新干县| 祥云县| 电白县| 板桥市| 綦江县| 罗源县| 黎川县| 石渠县| 巴马| 三都| 湘西| 探索| 辽宁省| 马鞍山市| 尤溪县| 陕西省| 开封县| 通道| 福安市| 普陀区| 宁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