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
鄉村旅游作為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對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期,筆者深入某縣某村,就如何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開展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形成了一些初淺的認識和體會。
一、某村基本情況
某村距離某縣城8.5公里,距離著名景區****11公里,距**市區30公里。國土面積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61畝,林地面積9051畝,轄3個自然寨9個村民小組285戶1280人。***基金會引入***公司投入了2400萬開展文旅扶貧項目,建成了1家精品民宿、9家農家民宿、3家餐廳、3家體驗工坊以及停車場、旅游廁所等一批基礎設施,注冊“**好物”自有品牌,以品牌化、產業化打造生態農產品、手工藝品等特色旅游產品,通過技能培訓和社區組織帶動村民積極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同時豐富了鄉村旅游內容。自2020年10月項目建成以來,某村從一個閉塞落后、無人知曉的深山小村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農文旅網紅名片,快速成為了社會力量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成功范本。全村目前已實現各項增收累計近8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近700萬元,帶動全村285戶1280人(其中有100戶脫貧戶427人)增收,其中“***”精品民宿自2021年正式營業以來,累計收入超過250萬元,利潤132萬,利潤運營團隊分30%,村集體合作社分70%。
二、某村鄉村旅游發展優勢與經驗
(一)精準定位,強化市場導向。經過長時間的調研,**基金會采取產業帶動、文化激活、文旅切入等手段,幫助某村發展。一是瞄準優勢產業,幫助優化升級。協助龍塘打造“**好物”自有農產品品牌。同時,通過消費扶貧方式,帶動某村合作社銷售本地魚醬酸、茶葉、玫瑰花等。二是瞄準本土文化,打造“非遺工坊”。充分挖掘刺繡和蠟染這一苗族世代相傳的技藝,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相融合,比如蠟染布藝錢包、抱枕、桌墊等。龍塘成立了繡娘團,建立了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為游客親身體驗苗族文化提供了場所。三是瞄準高端都市人群旅游消費市場,在山頂建設精品民宿。改造示范民宿,引導村內村民自主經營農家樂、餐廳、工坊等,基本沒有改變村子農戶原來的生活習慣,沒有過分強調商業化,既保持了鄉村特有的“土味”和“野味”,也保持了鄉村旅游資源的“原汁”“原味”。
(二)引進社會資本,解決鄉村發展瓶頸。***基金會為某村引入了融創公司資本,不計成本為某村建設了民宿和一些基礎設施,投入建成的“**山房”產權歸村集體所有,70%的純利潤劃分集體,再由集體決定使用和分配方式。“**山房”除店長和廚師是外聘的,管理和服務人員均來自村民。還利用企業平臺優勢,開展消費幫扶,購買農產品200多萬元,讓農戶切實從中獲益。
(三)引進專業團隊設計運營,帶領鄉村旅游走進市場。“**山房”是由著名設計師***主持設計,引得不少關注和流量。山房建成后通過招標方式,引進專業團隊運營,依托運營團隊專業運作,以及其背后的19家高端旅游團企業,系統地整合產品業態、推廣鄉村旅游品牌、開發主題活動等,將鄉村旅游帶進市場。
(四)構筑“數字鄉村”,激活鄉村振興動能。某村構筑“數字鄉村”,成立了“數字鄉村”指揮中心。某村的“數字鄉村”搭建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實現村寨智能監控覆蓋,加大增強了村民的安全感,加快了推進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現代化的步伐;
二是集合主流平臺流量。與騰訊、抖音等大平臺合作,成功吸引大量“粉絲”,將“流量”變為“留量”。
(五)培養本土人才,吸引有志青年“歸巢”。某村針對不同的人群和能力需求,策劃組織了一系列人才教育培訓活動,如針對合作社骨干的鄉村旅游發展典型案例參訪,針對留守婦女的苗繡、藍染等非遺手工藝培訓,針對鄉村旅游發展所需的民宿、餐飲、體驗、導賞接待服務等方面的技能等等,累計培訓了400人次,初步建成了人才體系。在村寨項目落地和發展變化的吸引下,吸引了一些外出務工的青年人和大學生回鄉創業,尋求更好的發展。
(六)資源條件優越,品牌和市場優勢突出。某村上通**景區,下達某縣城,交通便利,距離聲名遠播的****僅20分鐘車程,它的海拔高度1080米,是天然的氧吧。某村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充分挖掘本土非遺文化資源和特色產業,有機植入鄉村旅游中,既傳承了傳統技藝和農耕文化,又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
(七)合理分配收益,保障項目長期發展。在項目收益分配上,充分調動項目受益戶主動參與項目實施和管理,自主通過勞動獲得收益,避免吃大鍋飯,政策養懶漢。并充分給予合作社自主權,在保障受益戶收益權不受損的前提下,可提留部分收益資金用于公益事業,其他用于分紅,增強群眾滿意度。
(八)實行網格化管理,強化基層社會治理能力。某村實行網格化管理,分片區管理寨子。在寨子中成立了“寨管委”,由指導員、包保員、主任、委員組成,對寨子的公益性崗位、宣傳發動、環境衛生、公益事業、綜合治理進行管理,各負其責,形成了“大事黨當家,小事寨管家”的基層社會治理機制。
三、復制推廣需解決的幾個關鍵問題
(一)規劃。鄉村旅游是一項長期的大工程,需要一個統一的、長遠的規劃,需要考慮很多因素,如資金投入、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市場需求、土地、資源等。在鄉村旅游上應堅持規劃先行,宜建則建、可建再建,不盲動、不冒進,精準定位、久久為功,要科學整體規劃,防止“百村同貌”。要深度挖掘本土特色,開發特色鄉村旅游產品,不能只有展示性的產品,沒有深度體驗參與的產品,不能僅限于拍照留念,沒有“樂”趣。
(二)資金。鄉村旅游發展的資金投入是一個大問題。從考察數據上看打造***鄉村旅游,共投入了近4000萬,其中社會捐贈2400多萬,政府配套1000多萬。如果村寨基礎條件差的,投入可能更多,不論是從社會捐贈還是政府配套,都是不小的數目,也是難點。要撬動、引進社會資金,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益,更多的要考慮社會效益。支持鄉村旅游休閑產業發展,初衷是增加農民收入,改變鄉村環境。但問題的關鍵是,引進的一些社會資本可能與村民的利益聯結不緊密,使農民不能得到實質性的利益。但鄉村發展群眾才是基礎,因為他們最愛家鄉,要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村民與鄉村旅游融為一體,才能形成統一的鄉村內涵。農民只有真正融入景區,參與其中,才能以主人翁的身份珍惜和投身振興鄉村開發與保護中。
(三)人才。如何推廣鄉村旅游?如何運營?人才是關鍵。一是**本地人才匱乏,依靠本地人才來運作鄉村旅游項目,很難做出像樣的旅游項目,必須要引進專業團隊來包裝運作項目,解決“誰來引路”的問題。二是項目運作后,外來專業團隊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培養,要有三年以上的陪伴期,讓本土人才能深度融合到項目運作全過程,真正培養一批“有愛心”、懂農業、科技和管理的鄉村旅游的主力軍。三是要大力吸引外出務工青壯年農民返鄉創業,特別是視野開闊、有一定創業能力的農民工、大學畢業生和軍人,吸引有感情、有理想、有資金、懂管理原村里的致富帶頭人直接參與旅游開發。四是加強對口幫扶,特別是加強培訓,讓深山里的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思維,發揮主人翁精神,凝心聚力,營造良好的干事創業氛圍。
(四)市場。旅游產品開發也好、特色農產品開發也好,最大的風險是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很可能面臨產品滯銷的問題,剛開始推出產品,政府和社會各界可能會不遺余力開展消費幫扶,產生一定收益,一旦幫扶撤銷,僅靠零售很難達到長期穩定的收益。從某村的銷售模式看,盡管銷售收益數據很可觀,但還是缺乏一套長效的銷售體系,較為依賴**公司、**基金、政府的幫扶。所以我們在開發產品時,要做足市場調研,開發的產品既有本土特色,又符合現代審美和需求。但只有好的產品也是不行的,“酒香也怕巷子深”,產品還是要對接市場,特色農產品要形成訂單合作,特色旅游產品要借助“大數據”時代之力,讓“大流量”服務鄉村。
(五)文化。文化是鄉村內涵所在,是吸引城市居民的關鍵。所以我們要充分挖掘本土文化歷史、土特產或各種農副產品的各種傳統加工技藝、農耕信仰和傳說、農事活動經典山歌與農諺、手工技藝與農民藝術作品、傳統農耕體驗、傳統節日、生態農業系統和景觀、古村寨保護、文藝展示等等。
(六)環境。往往鄉村旅游注重人居環境、道路設施等硬環境建設,忽視服務、風氣等軟環境治理。比如倒票黃牛、宰客、服務差,這些在大景區屢見不鮮,也出現在一些鄉村旅游中,這就大大的影響游客們觀賞鄉村美景的心情了,讓人感覺不到這是在鄉村,從而喪失了鄉村旅游的獨特價值,因此軟環境的治理也是關鍵,要注重保持農民淳樸本色。
推薦訪問:可持續發展 調研報告 鄉村 關于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調研報告 關于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調研報告 鄉村旅游發展情況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