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京市“7·21”暴雨災害傷亡分析,供大家參考。
北京市“7· 21” 暴雨災害傷亡分析 北京市“7· 21” 暴雨災害傷亡分析
2012 年 7 月 21 日至 7 月 22 日凌晨, 北京遭遇了 61 年來的最大暴雨。
截至 2012 年 8 月 4 日, 根據官方數據通報, 這場暴雨導致北京 190 萬人受災, 受災面積 16 000 km2, 直接經濟損失高達 116. 4億元, 造成 1309 人受傷, 79 人失蹤和死亡。
本文就此次暴雨造成的1388 例傷亡病例進行分析, 并就災后兩周內醫療救治和腸道傳染病發生情況進行分析, 以期從中總結經驗, 為今后類似災害事件的預防和救援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2012 年 7 月 21 日, 北京市遭遇今年以來最大的暴雨, 總體達到特大暴雨級別。
一天之內, 北京市氣象臺連發 6 次預警, 暴雨級別最高上升到橙色。
截至 22 日 2 時, 全市平均降雨量 164 mm, 為 61 年以來最大。
其中, 最大降雨點房山區河北鎮達到 460 mm。
暴雨引發房山地區山洪暴發, 拒馬河上游洪峰下泄。
暴雨洪澇災害造成房山、通州、 門頭溝等 11 區(縣)
12. 4 萬人受災, 4. 3 萬人緊急轉移安置。全市受災人口 190 萬人, 其中房山區 80 萬人。
全市道路、 橋梁多處積水斷路, 全市民房多處倒塌, 幾百輛汽車被淹受損, 直接經濟損失高達 116. 4 億元。
1. 2 研究對象及資料來源
因“7? 21” 暴雨死亡的病例, 以及房山、 通州、 門頭溝等重災區的致傷患者和腸道傳染病患者。
傷亡病例資料來源于截至 2012 年 8 月 5 日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布的病例資料; 災情資料來源于北京市衛生局應急辦統計數據。
截至 2012 年 8 月 4 日中午 12 時, 北京市各醫療機構共接治因雨災導致的傷亡人員 1388 人次, 其中住院治療 20 人, 失蹤和死亡 79人。
1. 3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 研究分析“7? 21” 暴雨所致 1388 例病例的的基本信息, 以及 79 例病例死亡原因等, 總結重災區房山區、 門頭溝區、 通州區、 豐臺區及全市在 7 月 21 日至 8 月 4 日期間腸道傳染病發病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3. 0 進行統計分析, 描述采用例數和構成比, 計數資料采用 χ 2 檢驗, 以 P<0. 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受傷病例分布情況
“7? 21” 暴雨共造成 1309 人受傷, 在受傷的 1309 例病例中,以四肢外傷者最多, 達 1175 人, 占受傷總人數的 89. 76%; 其次為頜面外傷 106 人, 占受傷總人數的 8. 10%。
顱腦外傷、 脊柱外傷、 胸部外傷、 腹部外傷者相對較少, 合計占受傷總人數的 2. 14%。
“7? 21”暴雨受傷病例分布情況見表 1。
2. 2 死亡病例年齡與性別分布情況
“7? 21” 暴雨共造成 79 人失蹤和死亡, 截止到 8 月 4 日, 確認死亡人數 71 人、 失蹤 8 人。
在確認的 71 例死亡病例中, 年齡最小為8 個月, 最大為 80 歲; 其中 41~50 歲年齡段死亡人數最高, 占 23%;其次為 21~30 歲和 31~40 歲年齡段各占 21%; 21~50 歲遇難人數合計 46 人(占死亡病例總數的 65%)。
71 例死亡病例中, 男性 46 例,占 64. 8%; 女性 25 例, 占 35. 2%。
因此, 此次暴雨災害導致的死亡年齡以中青年男性為主。
“7? 21” 暴雨死亡病例年齡與性別分布情況見表 2。
2. 3 死亡情況分析
“7? 21” 暴雨災害共造成 79 人失蹤和死亡, 其中溺水導致的死亡人數為 52 例, 占死亡病例的 73%, 是“7? 21” 暴雨死亡病例的主要原因。
在 52 例溺水死亡病例中, 因洪水溺亡 32 人, 占死亡總數的40. 5%; 因駕車溺水死亡 11 人, 占死亡總數的 13. 9%; 因落水溺亡 9人, 占死亡總數的 11. 4%。
其他原因導致的死亡人數相比較少。
死亡原因情況見表 3。
2. 4 災后腸道傳染病發病情況
2012 年 7 月 21 日至 8 月 4 日, 災后 2 周內全市腸道傳染病(包括霍亂、 甲肝、 戊肝、 脊灰、 痢疾、 傷寒、 副傷寒及其他感染性腹瀉等)
共發生 4357 例, 與去年同期比較, 下降 28. 54%(χ 2=70. 19,P<0. 01)。
重災區除房山區同比上升 11. 72%之外, 其余區縣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災后 2 周內腸道傳染病發病情況見表 4。
3 討論
此次北京“7? 21” 暴雨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降雨總量之大歷史罕見。
7 月 21 日至 22 日全市平均降雨量 170 mm, 主城區平均降雨量215 mm, 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一次降雨過程; 二是強降雨歷時之長歷史罕見, 強降雨一直持續近 16 h; 三是局部雨強之大歷史罕見,全市最大降雨量點房山區河北鎮為 460 mm, 接近 500 年一遇; 四是局部洪水之巨歷史罕見, 拒馬河最大洪峰流量達 2500 m3/s, 北運河最大流量達 1700 m3/s。
此次暴雨災害造成的傷亡也有別于其他災害事故。
在 79 例遇難病例中, 確認死亡 71 例, 失蹤 8 例, 遇難者年齡最小不到 1 歲, 最大是 80 歲, 年齡跨度較大; 其中 21~50 歲占死亡病例總數的 65%, 其中男性 29 例, 女性 17 例。
因此, 在此次暴雨災害中遇難者以家庭的中堅力量中青年男性為主。
遇難者地區分布主要集中在遠郊鄉 鎮, 其中房山是重災區, 這與房山遭受最大降水量的暴雨襲擊, 和山洪、 泥石流多發生于房山區農村有關, 此次暴雨災害因洪水和泥石流所致死亡人數為 38 人, 占確認死亡人數的 53. 5%, 是此次暴雨災害傷亡的主要原因。
其次, 因道路積水而駕車涉水溺亡11 人, 占確認死亡人數的 15. 5%, 這類死亡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城市道路基礎建設薄弱, 地下排水系統不完善, 積水發生后預警不當, 再加上駕駛員經驗不足或“個人英雄主義” 色彩嚴重, 是導致駕車溺亡的主要原因<sup>[1-4]</sup>。
此次暴雨共造成 1309 人受傷, 在受傷的 1309 例病例中, 以四肢外傷者最多, 達 1175 例, 占受傷總人數的 89. 76%, 其次為頜面外傷106 例, 占受傷總人數的 8. 1%。
顱腦外傷、 脊柱外傷、 胸部外傷、 腹部外傷者相對較少, 合計占受傷總人數的 2. 14%。
與其他災害傷情基本類似<sup>[5-8] </sup>。
在受傷的 1309 例病例中, 其中住院治療
20 例, 占受傷總數的 1. 5%, 從結果來看, 以輕傷為主<sup>[9] </sup>。
<!--endprint--> <!--startprint-->
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是衛生行政部門的重要職責, 暴雨災害發生后, 北京市衛生局應急辦迅速啟動衛生應急機制, 全面部署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等各項工作。
在衛生防疫工作方面, 出動 1120 人次監測食品及飲用水、 開展了 383車次與雨災相關的食品污染事件現場調查, 監測飲用水源 1147 個,覆蓋人口超過 300 萬人; 先后共出動 893 人次、 191 車次對 996 個場所進行了消毒、 殺蟲、 滅鼠, 累計覆蓋面積達 262. 1 萬 m2。
有效預防和控制暴雨洪澇后傳染病疫情、 食源性疾患和飲用水污染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 確保了大災之后無大疫, 使得全市同期腸道傳染病發患者數較往年同期明顯下降<sup>[10-11]</sup>。
參考文獻
[1]余小龍, 鄧麗麗, 陳亞男, 等. 舟曲縣 2005-2010 年法定傳染病的流行病學分析[J].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2011, 15(11):
972974.
[2] 陳鋒, 林才經. 院前急救與災難的緊急醫療救援[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06, 15(5):
479480.
[3] 趙彩萍, 荊肖軍, 李艷紅, 等. 城市暴雨內澇預報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08, 29(12):
324329.
[4] 解以揚, 韓素琴, 由立宏, 等. 天津市暴雨內澇災害風險分析[J]. 氣象科學, 2004, 24(3):
342349.
[5]
Carmi Bartal,
Lior Zeller, Ian Miskin,
et al. Crush syndrome:
saving more lives in disasters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earlyresponse phase in Haiti[J] .
Arch Intern Med, 2011,171(7):
694697.
[6] 李純儀, 朱曉葵, 徐洪剛. 加強氣象應急服務――從四川應對連續性暴雨天氣談起[J]. 中國應急管理, 2011, 3(8):
4549.
[7] 江大偉. 我國城市內澇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對策[J]. 商業文化,2011, 10:
351.
[8] 曾洪偉, 程智鵬, 何杰, 等. 2055 例創傷患者的流行病學分析[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06, 15(6):
552554.
[9] Mackenzie EJ,
Fowler C.
Epidemiology of trauma[M]//Mattox KJ, Feliciano DV, Moore EE. Trauma. 5th ed. CT:Appleton and Lange. Stamford,
2004:
2167.
[10]王建鵬, 薛春芳, 薛榮, 等. 西安城市暴雨內澇災害氣象預警系統研究[J]. 災害學, 2008, 9(23):
4649.
[11] PeekAsa C,
Kraus JF,
Bourque LB,
et al.
Fatal and hospitalized injuries resulting from the 1994 Northridge earthquake[J] . Int J Epidemiol,
1998,
27(3):
459465.
推薦訪問:北京市“7·21”暴雨災害傷亡分析 北京市 傷亡 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