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勤于教后反思(精選文檔),供大家參考。
勤于教后反思
教后反思,是教師教學過程不可缺少的一個必要環節,既是上一個教學過程的結束,又是下一個教學過程的開始。它能夠補充完善上課的缺陷,積累教學經驗,提高備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教學不斷改進和發展。因而,教師必要對教后進行反思。
具情反思,教后反思可著重從三個方面進行:
(一)問題設計的可行性。(趣味性、典型、分層性)
問題設計是探究性課堂的首要環節,問題設計的好壞是課堂教學中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為了使學生積極地進入思維狀態并能獲得成果,所設計的問題必須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層次性的,要符合學生的接受水平,而這些在經歷了教學實踐后,當然就有了更深的體會和更好的改進。此時,再有的放矢的再反思和進行教案的改進,就變得更有針對性。
(二)駕御課堂能力的反思。
課堂是動態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會迸發出許多思維的火花——新穎的觀點、巧妙的構思、多樣的解法、問題的延伸,也會產生一些認識上的錯誤,這些往往又是教師始料不及的突發性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要珍惜、利用這些思維的火花及認識的錯誤,因勢利導加以探究,教后更應從科學性、嚴謹性與學科的意義等方面去反思、審視它們,分析學生思維的火花及認識錯誤形成的原因,總結因勢利導的優化方法和處理突發發現問題的靈活技巧,然后加以整理記錄(再備課),使以后的教學胸有成竹。
(三)教學情感的反思
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但取決于本課的教法設計和實施,也取決于師生情感交流是否順暢得當。對某一教學內容,教師采用哪種方法更合適有效——是啟發講授還是激勵探討,是講練結合還是指導自學,是實驗演示還是實驗操作……采用的教法能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參與興趣,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是否有利于師生的情感交流,是否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為主的新課程精神,這些在教后反思中也會得到較
為清楚的回答。這樣,教師便能總結成功因素,分析失敗原因,堅持優良的或改進、改換不當的教法和情感交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