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紅色文化時評素材:讓“文化IP”不成“文化挨批”(精選文檔),供大家參考。
高考作文最新 紅色文化 時評素材 --- 讓“文化 IP ”不成“文化挨批”
目錄:
1 01 品味傳統文化
喜迎中秋佳節
2 02 讓“文化 IP ”不成“文化挨批”
3 03 咱們工人有力量
4 04 節慶里的龍燈會
5 05 古韻悠悠
流水潺潺
正文:
1 01 品味傳統文化
喜迎中秋佳節
《 人民日報 》( 2021 年 09 月 20 日
第 01 版)
品傳統文化,迎中秋佳節。連日來各地紛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人們感受中秋意蘊,共享團圓時光。
繪兔爺、編花結、畫團扇……9 月 19 日上午,吉林省圖書館舉辦了中秋文化體驗活動。畫團扇活動區,大家在扇面上畫出嫦娥奔月、荷塘月色等圖案,富有中秋元素。拓古韻活動區,工作人員帶領體驗者了解鬃刷、滾刷、宣紙等拓印工具,現場演示上墨、鋪紙、刷紙和揭紙等制作拓片的具體流程,當宣紙從拓片上取下來時,生動形象的京劇臉譜躍然紙上。
河北省秦皇島市,2021“一帶一路”·長城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秦皇島分會場系列活動精彩紛呈。山海關古城設置了 300 個攤位,展示河北省優秀非遺項目,360 名非遺傳承人亮相,向游客展示優秀傳統文化。廊坊市御龍河公園推出以“中國風、中秋情”為主題的音樂燈光秀,市民在燈光和音樂中感受節日魅力。
中秋佳節,適逢莊稼成熟、糧食豐收。在廣州駐清遠市小江鎮幫扶工作隊協調下,當地農副產品趕在節日前夕運抵廣州市,幫助農民拓寬銷路,助農增收。
19 日,2021 丹棱縣“中國農民豐收節”暨桔香稻田開園慶祝活動在四川省丹棱縣雄義村拉開帷幕。稻田捉魚、接力運糧、逛豐收集市……趣味比賽現場,熱鬧非凡。“豐收節成了農民的歡樂節、豐收的成果展、文化的大舞臺。”丹棱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2 02 讓“文化 IP ”不成“文化 挨批”
張坤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 年 09 月 24 日
05 版)
“文化 IP”是一種以“文”承載用戶情感意義并接受市場檢驗的符號、形象、元素、故事和載體,文以化人,文以載道。
“文化 IP”是一種新需求。因為過上更美好的生活,就需要更美好的情感體驗和精神生活。無論是一系列火熱的服貿會、文創會、文旅會、文博會,以及火爆的故宮文創展、北京環球影城首開日、昆曲《世說新語》B 站首發式等,還是對接當下“國學潮”“傳統文化潮”的各類主題“地標熱”“打卡熱”“文創熱”“悅讀熱”“尋寶熱”“非遺熱”,以“文化 IP”為核心的文化經濟新業態,正在崛起發展中。
這需要我們有更加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需要清醒地辨別哪些所謂的“文化 IP”不值得倡導,甚至屬于“文化挨批”的,初步梳理至少有以下八類。
第一類,瞞天過海搞冒牌。
中秋國慶雙節接踵而至,大家都在曬的“LV 月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來自上海的一條新聞披露,銷售假冒知名品牌月餅犯罪增多,警方針對節日期間食品安全領域開展集中專項整治,連續破獲刑事案件 10 余起,涉案金額 2000 余萬元。
各類假冒偽劣的“文化 IP”和相關品牌消費品,魚龍混雜,需要辨別。
第二類,急功近利唯流量。
因為對于“文化 IP”的評價大多只關注單純的流量/用戶量,偏重于評估經濟效益和產業價值,造成了“唯流量論”等不健康的行業傾向。
第三類,惡意炒作吸眼球。
“知名度”可能通過惡意炒作等獲得,有時明明產品質量不高甚至存在瑕疵,還是通過一些明星代言、直播帶貨、轟炸廣告等,貼上“文化 IP”的標簽肆意放大影響力,誤導用戶。
第四類,倒買倒賣變異味。
通過低價收購、快速交易、惡意搶注等形式,倒買倒賣各類已稍有影響的“文化 IP”或“品牌”,沒有把精力放在創造真正有獨特意義有感染力的故事、體驗、場景和服務中,而是急于圈粉絲、建社群、賣高價,失去有支撐力的獨特品牌價值——而真正有價值的品牌,是無價的。
第五類,名不符實口碑差。
現在一些“文化 IP”一方面還沒有積累起品牌信譽力、口碑度,另一方面創意設計制作產品的產量質量,特別是供應鏈、創新力、服務力等都未相應跟上,就急切瞄準衍生品市場,圍繞“文化 IP”形象開發生活消費禮品,以及文創旅游、主題美食、主題民宿等,往往上下游割裂、半途而廢、難以持續。
第六類,移花接木毀信譽。
利用一些知名品牌(包括主流媒體)知識產權意識不強、“文化 IP”研究不深等,合作開發卻自藏一“手”,悄然低成本投入借雞下“蛋”,只為了迅速移花接木地打造出可以獨立控制的“文化 IP”,把本屬公益文化的核心要素商業化“占用”,為下一步授權代理廣告、壟斷直銷渠道、經營多元業務做準備,這種合作有一定隱蔽性和風險性,往往不會馬上出問題,而是積累到一定時候大爆發,卻已是“花”落人家、“木”已成舟、不可收拾。
第七類,粗制濫造亂開發。
沒有一定水準的平面設計、立體設計和工業設計能力,更沒有一定投入的科技研發、創意創新、產業運營、系統整合能力,有些“文化 IP”從一開始就粗制濫造亂開發,跑馬圈地,跑哪算哪,充滿各種不擇手段的投機性,往往損人害己。
第八類,低俗淺薄沒文化。
筆者曾寫過《缺“氧”的想象力》《哪有什么野蠻的“自生長”》等小文,都警示過被資本、明星綁架的那些“飯圈”亂象背后的追星熱、打賞熱、撕架熱、網游熱、解構熱、歷史虛無熱、課外培訓熱……少數打著各種光鮮旗號的一些影視動漫游戲文旅娛樂等“文化IP”,其實不過都是低俗淺薄追名逐利的種種商業營銷手段。
以上這些對于報道傳播、創造“文化 IP”的媒體來說,更值得反思警醒。寫過《娛樂至死》的尼爾·波茲曼認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內容,從而能最終控制文化。”
對于今天包括媒體在內的媒介平臺,本身也是內容的一部分,而一個好的“文化 IP”,必須能夠以不同的內容形態在不同的平臺里都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只有守正創新,不斷開拓有真正價值的“文化 IP”,提升國際化市場、文化的雙重能力,方能更大范圍體現 IP“產業價值”與“文化價值”的統一。
做強新型主流媒體的中青報,正在深度融入傳播、設計、創造“文化 IP”為核心的文化新業態中,一面舉起有思想的“視覺錘”,一面舉起有品牌的“產業錘”,“融媒云廚”升級過程中要避免以上這些誤區和陷阱。
首先是要講好“文化 IP”的好故事,要向中外青少年講好中華文化故事,讓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生活中,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個個重新“開口說話”“欣賞看見”“穿上玩上”“日用不覺”。
還要從“開好新時代的大思政課”高度,學好用好、創造好、傳播好新時代優秀的“文化 IP”。致力于為黨育人、服務大局、服務全團、服務青年,從《強國一代有我在》到《強國有我》,從“傳承的力量”到“用文化創意創新品牌力量”,從課堂思政課,到社會生活思政課、網絡云上思政課,我們始終善用“大思政課”,不斷推進“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讓一個個青春向上的“文化 IP”,綻放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行大道上,為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目標前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張坤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1 年 09 月 24 日 05 版
3 03 咱們工人有力量
本報記者 劉夢丹 《 人民日報 》( 2021 年 10 月 02 日
第 05 版)
咱們工人有力量
嘿 咱們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嘿 每天每日工作忙……
這首誕生于 1947 年的歌曲《咱們工人有力量》,生動地塑造了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工人階級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傳唱至今,仍讓人斗志昂揚、熱血沸騰。歌詞朗朗上口,曲調鏗鏘有力,歌曲加入了東北秧歌小調元素,帶有濃厚的黑土地特色。
從延安到東北
紅色種子在黑土地發芽
1945 年抗戰勝利后,著名音樂家馬可與魯藝師生奔赴東北解放區,途中在張家口曾停留過一段時間。“父親從延安去了東北,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經歷。東北大工業波瀾壯闊的發展場面,工人階級壯志滿懷的革命激情,深深地感染了父親,激發了父親的創作靈感。”馬可先生的女兒、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原副主任馬海星回憶。
1946 年初,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將從延安來東北的一批文藝工作者集中到佳木斯,開辟文藝新陣地。一時間,延水河畔響亮的歌聲,在黑土地上悠然傳唱。
整個解放戰爭時期,馬可是在東北度過的。那段時間里,馬可率領魯藝文工團團員們深入佳木斯發電廠等地搜集素材,為他日后靈感噴涌的音樂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我們”到“咱們”
群眾智慧無窮大
1947 年,時任魯藝文工二團教育科長的馬可深入當時的佳木斯發電所,參加義務勞動,體驗生活,馬可曾對團員們講:“我為農民寫了不少曲子,但還沒有給產業工人寫過曲子。”于是他鉚足了勁,這次一定要為工人兄弟們寫出一首屬于他們的歌。
馬可站在熊熊燃燒的爐火旁,看著工人們光著膀子、揮著鐵錘辛勤工作,他的內心被深深地觸動了。幾天后的深夜,當馬可回到團部排練室,他的腦海中全是工友們大汗淋漓卻容光煥發的面龐。操起二胡,他立刻進入了一種音樂家的亢奮狀態,幾乎是一氣呵成,日出東方時,曲子和歌詞已經躍然紙上。
群眾的智慧無窮大。在馬可的初稿中,歌曲名稱本來是《我們工人有力量》,他用毛筆將歌譜抄寫在報紙上,粘貼在團部食堂的墻壁,聽取大家的意見。幾天后,一位佳木斯發電廠工人師傅找到馬可,笑著說:“同志,我覺著‘我們’這個詞兒沒有咱東北的特色,也顯得不親密,你看能不能改成‘咱們’?”馬可略一思忖,覺得這位師傅的提議很好,立刻做了修改。
1948 年,歌曲最后的定稿就以《咱們工人有力量》為題首發在當時的《東北日報》上。
從大合唱到紀念館
紅色基因永傳承
1948 年,在慶祝“五一”勞動節的一次歌詠活動中,由魯藝文工團、佳木斯電力工人、鐵路工人演出隊組成的合唱團第一次將歌曲《咱們工人有力量》放聲高唱。從此,這首振奮人心的歌曲在東北乃至全國傳唱開來。
2017 年“五一”前夕,中國華電集團公司有關單位、黑龍江佳木斯市黨史辦相關人員在北京與馬海星女士座談交流。“《咱們工人有力量》伴隨著幾代人成長,傳唱度非常高,每當聽到這首歌,我都會不由地想起父親……”馬海星動情地說。
同年 8 月,位于華電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佳木斯熱電廠三號樓的“家·佳”紅色文化廠史館正式建成。場館以馬可先生當年在佳木斯發電廠所創作的紅色經典歌曲《咱們工人有力量》為主旋律,以各歷史時期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動為脈絡,展現幾代佳木斯熱電工人生產生活的畫面,并藏有馬海星女士捐贈的馬可先生歷史遺物 20 余件,涵蓋創作手稿、隨身用品以及出版的書籍等。
“今年,我們圍繞黨史學習教育活動,開展以‘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國企精神’為主題的活動,員工們再次認真參觀廠史館后,集體唱響《咱們工人有力量》這首經典紅色老歌,不忘腳下來時路,把愛黨愛國的熱情化為愛崗敬業的動力。”佳木斯熱電廠黨委相關負責人說。
4 04 節慶里的龍燈會
本報記者 徐 靖 《 人民日報 》( 2021 年 10 月 02 日
第 07 版)
中秋夜,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永豐鄉永豐村。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大家都在等待。
“亮燈!”隨著號子聲響,瞬間,燈光一閃,夜幕中出現了一條巨龍,“出龍!”
這便是永豐村流行了幾百年的風俗——龍燈會。2020 年,永豐龍燈會成為黃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到節慶期間,必會舉行表演。
相傳,永豐龍燈會最早起源于清朝嘉慶年間,集書法、繪畫、雕刻、剪紙、扎制編糊、音樂于一體,融體育、雜技、舞蹈為一爐,是一種大型文化體育娛樂活動。
龍燈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及燈牌等附屬燈組成,第一節為龍頭,最后一節為龍尾,其余為龍身。龍身由數塊安裝了燈籠的木板組成,并且一塊連一塊構成巨龍狀,與龍頭、龍尾脫節。每一塊燈板上扎彩色燈籠,其下有手擎長柄,一端有固定圓木楔,另一端鑿圓眼,相鄰燈板由木楔插入圓眼連接。龍燈短者數十節,長者可達數百節。
按照習慣,舞龍的都是弱冠未婚的男青年,一般由 20 到 30 人組成。這些青年穿著黃衣黃褲,腰間扎著紅綢帶,武生打扮,干練威武。
作為永豐龍燈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九代傳承人,每次龍燈會,程磊都要擔任總指揮,從整個制作技藝、訓練鑼鼓樂隊、組織隊伍,所有事情,他都親力親為。
程磊小時候,外公就是舞龍的“老把式”,永豐龍燈會是他豐富而真切的記憶。
“我小時候就喜歡看老人扎龍燈。”談到永豐龍燈會,程磊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那會兒過年過節,一條長龍在村里穿梭,孩子們跟著龍到處跑,人山人海,不同村里的龍可以相互拜訪、表演,可熱鬧了。”
后來,村里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這些老手藝就慢慢擱置下來。
2011 年,程磊從部隊退伍,到永豐村擔任村委會主任。一回來,程磊就琢磨著,要把龍燈重新舞起來。他把這想法告訴了村里幾位老師傅,大家紛紛贊成。
只不過,斷了 20 多年的傳統要想拾掇起來,談何容易。
老骨架找出來,竹篾龍頭都散了,只得找當地的竹篾工匠按照古時樣式復原。龍燈需要裝飾,繪畫技法、字形字體,憑著老人們的記憶,同時借鑒現代專業繪畫技法,前前后后花了 1 個多月時間。隊伍規制、鑼鼓節奏全部都是老規矩,60 多人的隊伍,通過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也終于組織了起來……可問題還是不少,程磊也不失時機,對龍燈會進行了調整。
首先,蠟燭換成了 LED 燈。“蠟燭燃燒時間短、亮度不穩定、容易倒伏、可能引燃龍身或者導致其他安全問題,LED 燈則解決了這些問題。”程磊說。其次,經過大家商議,改變了一些老做法。“過去龍燈會經常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