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談談如何開展“有效教學”【完整版】,供大家參考。
談談如何開展“有效教學”
泉州市僑星小學
陳佳緯 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由原來傳統教學的“主宰者” 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 引導者、 參與者, 從而營造出和諧的數學課堂環境。
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下, 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和探究的精神, 就成為了決定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下面, 我就談談自己在這一方面所做的一些嘗試與思考。
一、
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有人認為:
小學生年齡小, 知識少, 不可能具有“創造性”。
這其實是一種誤區。
事實上, 正因為小學生的年齡小, 知識少, 才決定了 他們的“思維定勢” 少。
在這樣的年齡特點下, 他們在很多方面比成人更具創造能力。
他們性格活潑, 異想連篇, 又不受傳統思想的約束。
因此, 他們所具有的“創造潛能” 與成年人來相比, 具有得天獨厚般的優勢。
當然了, 小學生由于知識少的原因, 我們不應該像要求成年人那樣, 期望他們創造出什么高超的新發明。
對他們而言, 培養創新能力主要是指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創新思維。
如果一個人具有了 良好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將會對其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巨大的幫助。
因此, 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 加以引導, 鼓勵學生主動地去問、 主動地去說、 主動地去做, 充分激發他們的探究精神, 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二、
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你可以把一匹馬牽到河邊, 卻無法強迫它去飲水”。
一堂課, 就算教師本人把知識講得再完整, 再透徹, 可學生不愿意去聽、
去記, 那么教師所做的一切都等于零。
所以, 有教育學家說:
“如果一堂課, 教師能成功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那么這堂課的教學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因此, 在開始上課之時, 教師所應考慮的重點之一,就是這堂課應該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我上過一堂《組合圖形面積》 的數學課, 上課之始, 我先讓學生回答已經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 有長方形的、 正方形的、 三角形的、 平行四邊開形的……接著, 我引入一個新的圖形——組合圖形。
我對學生說:
“這個圖形的面積, 誰會計算? ” 學生們你看我、 我看你, 霎時全都啞口無言,我趕緊接著說:
“這節課, 我們就來學習這種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學生們聽后, 都很興奮, 個個躍躍欲試, 期盼著早點知道答案。
就這樣, 學生對這堂課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 課堂教學由“被動學習” 變成了 “主動學習”。
學生有了 學習興趣, 教學效果就變得更好了。
三、
正確對待學生的“插嘴” 現象 要營造和諧的數學課堂, 就要做到師生平等、 課堂民主。
現在的數學課堂已經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 了 , 教師應鼓勵學生敢問、 敢說。
在這樣的課堂氣氛下, 學生“插嘴” 的現象就不可避免。
對于這種情況, 教師應該正確地對待, 不應一味地打壓。
因為循規蹈矩的學生不敢插嘴, 思維不活躍的學生也無法插嘴, 而沒有注意聽講的學生更是連插嘴的“門” 都沒有。
一個學生會插嘴, 至少說明了 他有在聽、有在思考。
如果只是為了 維持課堂紀律, 而把他們的學習興頭打壓下去, 可能會抹殺了這些學生對于這堂課的學習積極性, 那樣, 良好的
教學效果就無從談起了 。
因此, 教師應改變以往“師道尊嚴” 的傳統形象, 努力做到師生平等, 營造師生互動, 當教師在課堂上遇到學生插嘴的時候, 不妨讓他們說出自己的見解, 讓他們做一回“小老師”,這樣, 不但有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答案, 還可以讓他們保持學習積極性, 從而讓教學更順利地進行。
四、 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目前, 教育學界大力提倡“教、 學、 做合一” 理念。
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
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師所教的知識, 只有讓學生親自動做一做、 試一試, 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
因此, 教師應鼓勵學生親自對新知識動手比一比、 劃一劃、 量一量。
比方說, 在上《體積與容積》 這一課時, 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個棱長為 1 厘米的正方體和一個棱長為 1 分米的正方體, 就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 1 立方厘米與 1 立方分米的大小, 這樣的教學效果不是教師自己解說、 示范所能達到的。
讓學生動手實踐, 親自驗證, 就能讓學生更順利地把外來知識轉化為內有知知識, 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五、 重視數學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要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就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而要做到這一點, 向學生提供生活素材, 使數學知識生活化, 無疑是一條快捷有效的途徑。《新課程標準》 要求讓學生學習有用的知識。
讓學生知道所學知識有什么用、 該怎么用, 將會給教學帶來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
在上《小數混合運算》 這一課時, 教師先展示一幅商品
的價格表, 然后讓學生自己說一說要買些什么東西, 有的學生說要買兩個面包, 一瓶可樂; 有的學生說要買一盒糖果, 三瓶礦泉水; 有的學生說要買一本故事書, 二本圖畫書……我先提問:
“要買這么多的東西, 誰能算一算總共要花多少錢呢? ” 然后, 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最終引出小數混合運算的知識。
這樣, 通過實際的生活素材, 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數學知識, 并讓他們懂得了 數學知識的有用之處; 讓他們體會到數學知識其實就在身邊。
懂得了“數學源于生活” 的道理。
同時, 還讓他們知道了 實際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用數學知識來解決, 使他們懂得了“數學用于生活” 的道理。
這樣, 學生就更愿意去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 積極地參與數學的學習活動。
總之, 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開展有效的教學, 教師就應努力營造良好的數學課堂氛圍, 盡量做到師生平等地, 關系融洽。
教師要尊重學生, 關心學生, 注重培養他們的創造思維, 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使數學知識生活化, 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 這樣, 教學活動才能有效的進行。
年會論文
談談如何開展“有效教學”
泉州市僑星小學
陳佳緯
電話:
15377993453
推薦訪問:談談如何開展“有效教學” 完整版 談談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