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國有企業改革案例2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國有企業改革案例2篇
國有企業改革案例篇1
國有企業改革 論文國有企業改革論文
國有企業改革問題研究摘要:我國經濟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國企作為經濟改革和發展的主體,置身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必須不斷調整治理體制和管理機制,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文章從國有改革的思路出發,分析問題,并提出國企改革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國有企業;改革;管理者收購
一、國企改革的原因
(一)國有企業效率低下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和依托,是國家財政收入的很重要來源,是國家經濟命脈的控制者,是國家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的主要體現力量。我國目前國有企業總體效益較差,發展狀況與其在國民經濟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會經濟資源極不相稱。國有企業的改革尚有許多難點未取得實質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資源不僅沒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現大面積的經營虧損和資產流失。
(二)所有者缺位
我國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屬于全體中國人民,而經營權則屬于企業的經營管理者。而中國人民全體作為一個總體的概念沒有辦法來進行具體的經營管理,所以只能由中國政府,也就是國務院來履行出資者職能,行使所有權。國務院也必須委托各個部委、省市等來代理行使職能,最終各部委、省市也只能委托其他的自然人來代行所有權并進行經營管理。在這種多級委托代理條件下,由于“人人所有,人人沒有”,“人人享有權利,人人不盡義務”,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沒有壓力也沒有動力來真正努力經營好自己所管理的企業。
(三)出資人和管理者利益不同
對于企業的投資人或所有者來說,企業的利潤最終以投資收益的形式為其占有,投資行為的效用最大化可以簡單化為利潤最大化。而經理人員只是資產的經營者,經營者的收入不等于企業盈利,企業利潤最大化不意味著經營者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經理人員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動力不足,有利用手中擁有的權力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如果對經營者的監督不完整,其可能會通過擴大企業規模來擴大其權力基礎,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或通過增加不必要的非生產性開支達到個人享受的目的;或者通過增加或多報成本的方式侵蝕企業利潤。
(四)國有資產流失嚴重
國企改革為我國國有企業走出困境、重振雄風、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證。但由于一些企業在操作中的不規范,造成了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其現象為:一是將國有資產低估或不進行評估就低價入股。最常見的手法是對其中有形資產部分按原值等價折合入股,例如,對土地、房產等大宗不動產按原購入價評估,不計其市場升值部分。二是將公有資產按比例送給個人,在改制中為保護一己私利,將公有財產無償量化給個人。三是在紅利分配時,國家股、集體股、個人股同股不同利。四是改制企業發生的虧損由改制前單位負擔。
二、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
我國經濟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國企作為經濟改革和發展的主體,置身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必須不斷調整治理體制和管理機制,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因此,市場化是國企改革的中心目標。國企要實現市場化的目標,關鍵是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出資人-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而投資主體多元化、股東多樣化是良好治理結構的前提,這就要求對國有獨資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簡稱為“國企改制”。國企改制的成果之一是“上市”,上市反過來有助于固化改制的成果,但上市并不是改制的唯一目標。
三、國企改革的實踐問題
(一)證券市場效率問題
將國企改制后在境內外上市,這是國企改革的重要路徑。境外證券市場有嚴密的法律和規則,運作經驗也比較成熟。而基于承載國企改革與解困的歷史使命,國內證券市場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缺陷,再加上不法分子的推波助瀾,以及各方經驗的欠缺,證券市場逐漸失信于人,各類問題最終徹底暴露。目前,證監會制定了系統的解決方案:推動股權分置改革,強化上市公司規范運作,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健全相關法律法規,證券公司綜合治理等。國資委制定相關文件,限定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最低持股比例,確保國家對某些行業的控制。作為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外部環境,證券市場效率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優化國企法人治理結構,準確評價國企市場價值和經營業績,并采取期權等手段有效激勵國企高管人員。
(二)管理層收購問題
在管理層收購過程中,管理者既是買家又是賣家,那么就不可避免的發生國有資產賤賣的問題。MBO一個顯著的特點便是融資收購。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收購標的價一般都遠遠超出收購主體的支付能力,管理層往往只能夠支付起收購價格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中的差額就要通過融資來解決,因此融資能否成功是整個收購能否進行和成功的關鍵。然而在我國,一方面由于國內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不合理,一股獨大的現象非常普遍,這就意味著在我國完成MBO所需要控制的股權數量和動用的資金金額都很大;另一方面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管理層的收入相對較低,也導致了收購所需的資金缺口非常巨大,也就難免出現非法融資的現象。所以管理層收購中定價問題是關鍵,我們一方面要完善證券市場,使的證券的價格可以準確地反映資產狀況,避免資產賤賣;另一方面,完善管理層收購的中介機構,由規范的中介機構來操作國有資產的買賣,而且要在規范的交易場所內進行。
(三)管理機制和制度問題
國企改制有助于建立法人治理結構,這是做好做強企業的基礎,但絕不能保證企業做強、做大。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和制度體系,激發企業組織的動力和活力,調動企業各層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中的重中之重,是高管人員激勵約束機制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國家一直在推動“三項制度改革”,目標是“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工資能升能降”。這在市場化企業看來的基本常識,在國企改制之前簡直比登天都難;職工身份問題是個癥結,根本談不上人員的市場化配置,造成冗員多而人才少。改制無疑是個最好的契機,使得“三項制度改革”有了突破口,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也有了起步點。國企要在改制的同時,順勢而為地開展人事改革,搭建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健全董事會的功能,加強監督,打造職業經理人,和諧地解決國企改革過程中的職工身份轉化問題。由于國企傳統機制制度的起點不高,改革的成績也就更加顯著。
(四)壟斷行業改革問題
壟斷行業是我國國有經濟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強的領域。壟斷行業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業,幾乎都是國有企業、都是中央企業。深化壟斷行業改革,重點是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引入競爭機制,包括引入戰略投資者或新的廠商,同時加強監管,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護消費者利益。已經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和進行初步分拆、引入競爭機制的電力、電信、民航、石油等行業,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放開市場準入,引進新的廠商參與市場競爭。尚未進行實體性體制改革的鐵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業等,則要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改革。壟斷行業引入競爭機制必須和政府加強監管與社會監督相結合,既要加強對安全、環保、普遍服務等監管,也要加強對價格的監管,以維護公眾的正當權益。
(五)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問題
當前我國國有企業數量仍然太多,主要是地方中小企業太多,他們仍然大量活動在一般競爭性領域,很難發揮國有企業的優勢。一般認為,國有企業在投資大、建設周期長、規模效益顯著、社會效益突出的領域有優勢。因此,今后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就要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大企業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而從一般競爭性行業逐步退出,把大多數國有中小企業放開搞活。
參考文獻:
1、王風剛.多元結合——國企改革之路[J].商場現代化,2008(5).
2、劉姿含.國企改革之深層次思考[J].商場現代化,2008(5).
國有企業改革案例篇2
國有企業改革 論文國有企業改革論文
國有企業改革問題研究摘要:我國經濟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國企作為經濟改革和發展的主體,置身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必須不斷調整治理體制和管理機制,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文章從國有改革的思路出發,分析問題,并提出國企改革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國有企業;改革;管理者收購
一、國企改革的原因
(一)國有企業效率低下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和依托,是國家財政收入的很重要來源,是國家經濟命脈的控制者,是國家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的主要體現力量。我國目前國有企業總體效益較差,發展狀況與其在國民經濟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會經濟資源極不相稱。國有企業的改革尚有許多難點未取得實質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資源不僅沒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現大面積的經營虧損和資產流失。
(二)所有者缺位
我國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屬于全體中國人民,而經營權則屬于企業的經營管理者。而中國人民全體作為一個總體的概念沒有辦法來進行具體的經營管理,所以只能由中國政府,也就是國務院來履行出資者職能,行使所有權。國務院也必須委托各個部委、省市等來代理行使職能,最終各部委、省市也只能委托其他的自然人來代行所有權并進行經營管理。在這種多級委托代理條件下,由于“人人所有,人人沒有”,“人人享有權利,人人不盡義務”,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沒有壓力也沒有動力來真正努力經營好自己所管理的企業。
(三)出資人和管理者利益不同
對于企業的投資人或所有者來說,企業的利潤最終以投資收益的形式為其占有,投資行為的效用最大化可以簡單化為利潤最大化。而經理人員只是資產的經營者,經營者的收入不等于企業盈利,企業利潤最大化不意味著經營者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經理人員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動力不足,有利用手中擁有的權力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如果對經營者的監督不完整,其可能會通過擴大企業規模來擴大其權力基礎,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或通過增加不必要的非生產性開支達到個人享受的目的;或者通過增加或多報成本的方式侵蝕企業利潤。
(四)國有資產流失嚴重
國企改革為我國國有企業走出困境、重振雄風、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證。但由于一些企業在操作中的不規范,造成了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其現象為:一是將國有資產低估或不進行評估就低價入股。最常見的手法是對其中有形資產部分按原值等價折合入股,例如,對土地、房產等大宗不動產按原購入價評估,不計其市場升值部分。二是將公有資產按比例送給個人,在改制中為保護一己私利,將公有財產無償量化給個人。三是在紅利分配時,國家股、集體股、個人股同股不同利。四是改制企業發生的虧損由改制前單位負擔。
二、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
我國經濟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國企作為經濟改革和發展的主體,置身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必須不斷調整治理體制和管理機制,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因此,市場化是國企改革的中心目標。國企要實現市場化的目標,關鍵是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出資人-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而投資主體多元化、股東多樣化是良好治理結構的前提,這就要求對國有獨資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簡稱為“國企改制”。國企改制的成果之一是“上市”,上市反過來有助于固化改制的成果,但上市并不是改制的唯一目標。
三、國企改革的實踐問題
(一)證券市場效率問題
將國企改制后在境內外上市,這是國企改革的重要路徑。境外證券市場有嚴密的法律和規則,運作經驗也比較成熟。而基于承載國企改革與解困的歷史使命,國內證券市場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缺陷,再加上不法分子的推波助瀾,以及各方經驗的欠缺,證券市場逐漸失信于人,各類問題最終徹底暴露。目前,證監會制定了系統的解決方案:推動股權分置改革,強化上市公司規范運作,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健全相關法律法規,證券公司綜合治理等。國資委制定相關文件,限定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最低持股比例,確保國家對某些行業的控制。作為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外部環境,證券市場效率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優化國企法人治理結構,準確評價國企市場價值和經營業績,并采取期權等手段有效激勵國企高管人員。
(二)管理層收購問題
在管理層收購過程中,管理者既是買家又是賣家,那么就不可避免的發生國有資產賤賣的問題。MBO一個顯著的特點便是融資收購。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收購標的價一般都遠遠超出收購主體的支付能力,管理層往往只能夠支付起收購價格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中的差額就要通過融資來解決,因此融資能否成功是整個收購能否進行和成功的關鍵。然而在我國,一方面由于國內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不合理,一股獨大的現象非常普遍,這就意味著在我國完成MBO所需要控制的股權數量和動用的資金金額都很大;另一方面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管理層的收入相對較低,也導致了收購所需的資金缺口非常巨大,也就難免出現非法融資的現象。所以管理層收購中定價問題是關鍵,我們一方面要完善證券市場,使的證券的價格可以準確地反映資產狀況,避免資產賤賣;另一方面,完善管理層收購的中介機構,由規范的中介機構來操作國有資產的買賣,而且要在規范的交易場所內進行。
(三)管理機制和制度問題
國企改制有助于建立法人治理結構,這是做好做強企業的基礎,但絕不能保證企業做強、做大。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和制度體系,激發企業組織的動力和活力,調動企業各層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中的重中之重,是高管人員激勵約束機制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國家一直在推動“三項制度改革”,目標是“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工資能升能降”。這在市場化企業看來的基本常識,在國企改制之前簡直比登天都難;職工身份問題是個癥結,根本談不上人員的市場化配置,造成冗員多而人才少。改制無疑是個最好的契機,使得“三項制度改革”有了突破口,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也有了起步點。國企要在改制的同時,順勢而為地開展人事改革,搭建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健全董事會的功能,加強監督,打造職業經理人,和諧地解決國企改革過程中的職工身份轉化問題。由于國企傳統機制制度的起點不高,改革的成績也就更加顯著。
(四)壟斷行業改革問題
壟斷行業是我國國有經濟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強的領域。壟斷行業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業,幾乎都是國有企業、都是中央企業。深化壟斷行業改革,重點是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引入競爭機制,包括引入戰略投資者或新的廠商,同時加強監管,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護消費者利益。已經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和進行初步分拆、引入競爭機制的電力、電信、民航、石油等行業,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放開市場準入,引進新的廠商參與市場競爭。尚未進行實體性體制改革的鐵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業等,則要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改革。壟斷行業引入競爭機制必須和政府加強監管與社會監督相結合,既要加強對安全、環保、普遍服務等監管,也要加強對價格的監管,以維護公眾的正當權益。
(五)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問題
當前我國國有企業數量仍然太多,主要是地方中小企業太多,他們仍然大量活動在一般競爭性領域,很難發揮國有企業的優勢。一般認為,國有企業在投資大、建設周期長、規模效益顯著、社會效益突出的領域有優勢。因此,今后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就要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大企業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而從一般競爭性行業逐步退出,把大多數國有中小企業放開搞活。
參考文獻:
1、王風剛.多元結合——國企改革之路[J].商場現代化,2008(5).
2、劉姿含.國企改革之深層次思考[J].商場現代化,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