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中國是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炎黃子孫”、“龍的傳,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3篇
【篇1】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
“中國農民豐收節”材料作文導寫及范文
【閱讀下面一則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 ? ?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我國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6月21日,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中國農民豐收節”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為農民設立的節日。設立這一節日將進一步強化“三農”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地位,營造重農強農的濃厚氛圍,凝聚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農業農村加快發展。
? ? 讀了上面的新聞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請圍繞身邊的具體事件,來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標題自選,立意自定。不得抄襲或套作,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構思導引】
? ?我國設立農民豐收節,是積極響應著鄉村振興的戰略。在構思立意時,必須要考慮到黨中央對鄉村建設的要求,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期待。為此,在寫作構思時可以下角度來解讀思考,確定立意方向。
1.重視農業,振興鄉村。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鄉村振興是國家近年來的追求。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利于提高人民對農業的重視,對農村農民的尊重,從而更好的關注農村,利于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提升農民的幸福指數。
2.辦出特色,因地制宜。對法定的節日,在舉行慶典的時候,要依據當地的傳統文化來設置、編排節目,開展一系列相關的活動,利用慶?!爸袊r民豐收節”的機會,提升農場品的美譽度和知名度,推動當地農產品的發展,給當地百姓帶來益處。
3.節日搭臺,經濟唱戲。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省份盛產不同的特色農產品,利用“中國農民豐收節”,廣為宣傳、推廣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借以提升農產品的品位,然后借助當今便利的物流方式,走向全國、推向世界。
4.豐富生活,突出主角。農村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出晚歸忙碌于田野。利用豐收節,排演節目,突出農民勞動生活的主題,讓農民有著閑暇回顧自己的勞動,感受勞動的價值。這是一種對他們的尊重和認可。
? ?立意確定之后,再思考組織材料寫作。為此,根據掌握的材料,是具體的社會事件,還是個人的生活閱歷,來考慮寫成議論文或是散文。寫議論文,要在首段確立觀點,開門見山指出中心論點,然后選用合適的事例來做到敘議結合,文末點題升華。寫成記敘文,則要圍繞相關的事件,做到條理清晰、語言生動、詳略得當,借助細節起到引入入勝的效果。
【學生優秀作文一】
農民的節日,時代的關注
?周沫延
讓糧食豐起來、讓農民口袋鼓起來、讓農民收入多起來,這是黨中央多年來對農民幸福生活的期許。對農民的尊重、對農民的敬重、對農業的關注,這是國務院批準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振興鄉村的又一個生動而具體的表現。
做為傳統農耕文化發展而來的國家,農民在我國社會組成中就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孟子提出:“民為貴,君為輕?!薄妒酚?秦始皇本紀》有載:“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雖然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加強統治的需要,但也可以說明,古代當權者對農業的重視。
近代的土地革命,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給予農民尊嚴,保護農民所得,改善農民生活條件。這是當時革命需要,也是每個農民內心“耕者有其田”的盼望。隨著時間流逝,改革開放的到來,農村百姓紛紛離開故土,到城市賺錢謀生。土地開始慢慢荒蕪,農村開始緩緩衰敗,城鄉差距加大。“三農”問題日益凸顯,將成為阻礙國家改革開放前進發展的羈絆。
社會要發展,就必須引起國人的重視;農村要發展,就必須讓百姓有獲得感幸福感。近年來,中央提出了鄉村振興,改革的目光投向百姓。中國是農業大國,中華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鄉村,都有著流傳千年的播種或慶祝豐收的民間節日。
景頗族文化里的“新米節”就是在稻谷成熟的這天,人們為了慶祝豐收,久而久之變成了節日。在西藏、甘肅、青海、四川以及云南的藏族地區的農區,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莊稼成熟之際舉行“望果節”。我們熟知的中秋節,最早來源于古代的祭月,但不是在農歷八月十五,而是在秋分。帝王春分祭月是統治者的專利,老百姓選在八月半慶祝豐收是歡樂之舉,二者相輔相成日久成俗。農耕時代,莊稼熟則百姓福,那份慶典來自內心的歡呼。
在鄉村日漸衰落、急需重視的當下,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在全社會營造尊重農民、愛護農民、關心農民的良好氛圍,更在提升百姓榮譽感的基礎上,引起全社會對農村的關注,更是把那些瀕臨消逝的傳統農耕文明得以傳承和發揚,讓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在中華大地上綻放更多的鮮花。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薄爸袊r民豐收節”還不能僅僅當成一個簡單的節日,更是提醒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一定要把“豐收”兩字放在心中,農民心中有信仰,民族發展有希望,國家才有力量。
【點評】
對稱性的標題,讓人耳目一新。在標題中,既提出節日的對象是“農民”,又突出時代的氣息,能給閱讀者清晰的感受,引起對全文的興致。整體結構勻稱,論述結合嚴密。文章在首段句式勻稱引出話題,在論述過程中,對選用的古代言論和不同年代的事件,在言簡意賅的概括中,做到論證有力,敘議結合。在論述中,引用了傳統慶祝豐收的節日,充實了文段內容,增加閱讀的興趣。觀點鮮明,關注問題深刻。文章不僅分析論述節日彰顯對農業農民的重視,更在結尾兩段分析黨中央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深層原因,提出自己的期待。
【學生優秀作文二】
十月半 ? 粽子香
? ?江小廚
? ? 十月半,粽子香,是我家鄉的流傳數百年的風俗。每當想起,糯米挾持老火腿的幽香,絲絲縷縷進入記憶,令人遐想……
家鄉在皖南深山,炎炎夏日到來,包粽子的箬葉在山麓上已經舒張開蔥郁的綠影,迎風婆娑起舞。村婦心動了,背著碩大竹籃去,踏著晨光,爬到山頂,一覽無余的箬葉大大小小的盡入眼中。摘回的箬葉捆好,懸掛在老屋的橫梁晾著,村童有了盼頭。
家鄉層巒疊嶂的都是茶園,糧食基本靠買。村口僅有的一點水田,為著十月半的清香,為著一年一度的等待,為著那流傳至今的粽子節,自然是糯稻的天地。耕田插秧,灑肥收割,靜靜等待著那期盼的佳期。糯稻、玉米、黃豆在糧倉里歡聚一堂之時,油菜小麥吐綠山野之際,渴望已久的日子隨著霜降而來。
進入農歷十月,村童開始數手指,到了十二三,心急的村民就開始燒大鍋煮箬葉、棕皮,氤氳的水汽如同粽子的味道。女人蹲在在水埠頭,在青石板上一張一張清洗干凈,疊放在大菜籃里。幾十斤糯米,已經浸透,拌上綠豆紅豆,或者是蠶豆高粱。圍著一個大臉盆,一家人齊動手。粽子里還有板栗、蜜棗、葡萄干和隔年的老火腿。自家的東西,加之鄉村的樸實,一斤米至多包三只粽子。
水汽攜帶著粽子特有清香從鍋蓋的縫隙里,先是一絲,然后一縷。綿綿不絕的水汽把廚房彌漫如縹緲的仙境,就是粽子千呼萬喚出鍋時。掀開鍋蓋,飽滿圓潤的粽子,被棕皮勒著,豐腴誘人。村民早已感慨大方呼朋引伴,親朋好友聞香而來,家家戶戶抬空了八仙桌待客。過節的那幾天,有擺地攤的,有殺豬賣魚的,各種小生意人風聞而來,喧鬧的日子給靜靜的山村帶來一份溫馨與快樂。外出在他鄉的人,也就盡力在十月半前趕回老家,共同享受一份獨得之樂,一杯酒,一個粽子,就是一份心意。臨別時,客氣的村人都是拎上十個八個的一串:“帶上帶上,自家的東西,嘗個味道。”
十月半包粽子的快樂,是我記事以來就有的。除了我村之外,鄰村陰歷六月一、六月六、六月十、六月半,家家戶戶做各種包子與米糕,親眷朋友都互相來往,你家的包子,我家在粽子,禮尚往來著,有夏天的快樂,有秋天的欣慰。
風俗的盛行,總是有一個傳說或者典故支撐著,讓其煙火鼎盛。課文中的粽子和屈原、端午節是連著的,家里的十月半呢?我問過父親和祖父,期待能有一個滿意的答案,結果是在他們的“哈哈”中一笑了之。在縣志里尋尋覓覓,期許能解開內心的迷團,是一言以蔽之,歙東深山多年來有“慶豐節”的習俗。
我想,稱之為“慶豐節”是最樸實的。夏之初,小麥油菜收回家了,忙里偷閑做面點來慶賀;秋之后,水稻玉米搬回家了,就包粽子犒勞自我。夏秋的農忙結束,舉辦一個充滿溫暖的活動,找到一個暢敘幽情的方式,這不就是一種鄉村的慰藉,一份親情的凝聚?
【點評】
? ? “十月半,粽子香”,這對稱的標題,言簡意賅,時間事件都表現出來,足以引發讀者的聯系。在敘述過程中,簡寫摘箬葉曬箬葉和村童的期待,為著下文的節日做鋪墊。隨著時間到家,洗箬葉包粽子煮粽子,那絲絲縷縷的水汽里,讓讀者遙想從糯米到粽子出鍋的過程。尤其的迎來送往親朋好友,山村的熱鬧和溫情盡在其中。文末思考節日的成因,利用對比的句式,以細膩的語言來引發讀者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對濃郁的鄉情的贊美。整篇文章,僅僅扣住粽子節來敘述,詳略得當,語言生動,激發對鄉村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篇2】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
“中國農民豐收節”材料作文導寫及范文
【閱讀下面一則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p>
? ? ?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我國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6月21日,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中國農民豐收節”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為農民設立的節日。設立這一節日將進一步強化“三農”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地位,營造重農強農的濃厚氛圍,凝聚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農業農村加快發展。
? ? 讀了上面的新聞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請圍繞身邊的具體事件,來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標題自選,立意自定。不得抄襲或套作,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構思導引】
? ?我國設立農民豐收節,是積極響應著鄉村振興的戰略。在構思立意時,必須要考慮到黨中央對鄉村建設的要求,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期待。為此,在寫作構思時可以下角度來解讀思考,確定立意方向。
1.重視農業,振興鄉村。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鄉村振興是國家近年來的追求。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利于提高人民對農業的重視,對農村農民的尊重,從而更好的關注農村,利于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提升農民的幸福指數。
2.辦出特色,因地制宜。對法定的節日,在舉行慶典的時候,要依據當地的傳統文化來設置、編排節目,開展一系列相關的活動,利用慶?!爸袊r民豐收節”的機會,提升農場品的美譽度和知名度,推動當地農產品的發展,給當地百姓帶來益處。
3.節日搭臺,經濟唱戲。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省份盛產不同的特色農產品,利用“中國農民豐收節”,廣為宣傳、推廣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借以提升農產品的品位,然后借助當今便利的物流方式,走向全國、推向世界。
4.豐富生活,突出主角。農村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出晚歸忙碌于田野。利用豐收節,排演節目,突出農民勞動生活的主題,讓農民有著閑暇回顧自己的勞動,感受勞動的價值。這是一種對他們的尊重和認可。
? ?立意確定之后,再思考組織材料寫作。為此,根據掌握的材料,是具體的社會事件,還是個人的生活閱歷,來考慮寫成議論文或是散文。寫議論文,要在首段確立觀點,開門見山指出中心論點,然后選用合適的事例來做到敘議結合,文末點題升華。寫成記敘文,則要圍繞相關的事件,做到條理清晰、語言生動、詳略得當,借助細節起到引入入勝的效果。
【學生優秀作文一】
農民的節日,時代的關注
?周沫延
讓糧食豐起來、讓農民口袋鼓起來、讓農民收入多起來,這是黨中央多年來對農民幸福生活的期許。對農民的尊重、對農民的敬重、對農業的關注,這是國務院批準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振興鄉村的又一個生動而具體的表現。
做為傳統農耕文化發展而來的國家,農民在我國社會組成中就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孟子提出:“民為貴,君為輕。”《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載:“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雖然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加強統治的需要,但也可以說明,古代當權者對農業的重視。
近代的土地革命,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給予農民尊嚴,保護農民所得,改善農民生活條件。這是當時革命需要,也是每個農民內心“耕者有其田”的盼望。隨著時間流逝,改革開放的到來,農村百姓紛紛離開故土,到城市賺錢謀生。土地開始慢慢荒蕪,農村開始緩緩衰敗,城鄉差距加大?!叭r”問題日益凸顯,將成為阻礙國家改革開放前進發展的羈絆。
社會要發展,就必須引起國人的重視;農村要發展,就必須讓百姓有獲得感幸福感。近年來,中央提出了鄉村振興,改革的目光投向百姓。中國是農業大國,中華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鄉村,都有著流傳千年的播種或慶祝豐收的民間節日。
景頗族文化里的“新米節”就是在稻谷成熟的這天,人們為了慶祝豐收,久而久之變成了節日。在西藏、甘肅、青海、四川以及云南的藏族地區的農區,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莊稼成熟之際舉行“望果節”。我們熟知的中秋節,最早來源于古代的祭月,但不是在農歷八月十五,而是在秋分。帝王春分祭月是統治者的專利,老百姓選在八月半慶祝豐收是歡樂之舉,二者相輔相成日久成俗。農耕時代,莊稼熟則百姓福,那份慶典來自內心的歡呼。
在鄉村日漸衰落、急需重視的當下,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在全社會營造尊重農民、愛護農民、關心農民的良好氛圍,更在提升百姓榮譽感的基礎上,引起全社會對農村的關注,更是把那些瀕臨消逝的傳統農耕文明得以傳承和發揚,讓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在中華大地上綻放更多的鮮花。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國農民豐收節”還不能僅僅當成一個簡單的節日,更是提醒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一定要把“豐收”兩字放在心中,農民心中有信仰,民族發展有希望,國家才有力量。
【點評】
對稱性的標題,讓人耳目一新。在標題中,既提出節日的對象是“農民”,又突出時代的氣息,能給閱讀者清晰的感受,引起對全文的興致。整體結構勻稱,論述結合嚴密。文章在首段句式勻稱引出話題,在論述過程中,對選用的古代言論和不同年代的事件,在言簡意賅的概括中,做到論證有力,敘議結合。在論述中,引用了傳統慶祝豐收的節日,充實了文段內容,增加閱讀的興趣。觀點鮮明,關注問題深刻。文章不僅分析論述節日彰顯對農業農民的重視,更在結尾兩段分析黨中央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深層原因,提出自己的期待。
【學生優秀作文二】
十月半 ? 粽子香
? ?江小廚
? ? 十月半,粽子香,是我家鄉的流傳數百年的風俗。每當想起,糯米挾持老火腿的幽香,絲絲縷縷進入記憶,令人遐想……
家鄉在皖南深山,炎炎夏日到來,包粽子的箬葉在山麓上已經舒張開蔥郁的綠影,迎風婆娑起舞。村婦心動了,背著碩大竹籃去,踏著晨光,爬到山頂,一覽無余的箬葉大大小小的盡入眼中。摘回的箬葉捆好,懸掛在老屋的橫梁晾著,村童有了盼頭。
家鄉層巒疊嶂的都是茶園,糧食基本靠買。村口僅有的一點水田,為著十月半的清香,為著一年一度的等待,為著那流傳至今的粽子節,自然是糯稻的天地。耕田插秧,灑肥收割,靜靜等待著那期盼的佳期。糯稻、玉米、黃豆在糧倉里歡聚一堂之時,油菜小麥吐綠山野之際,渴望已久的日子隨著霜降而來。
進入農歷十月,村童開始數手指,到了十二三,心急的村民就開始燒大鍋煮箬葉、棕皮,氤氳的水汽如同粽子的味道。女人蹲在在水埠頭,在青石板上一張一張清洗干凈,疊放在大菜籃里。幾十斤糯米,已經浸透,拌上綠豆紅豆,或者是蠶豆高粱。圍著一個大臉盆,一家人齊動手。粽子里還有板栗、蜜棗、葡萄干和隔年的老火腿。自家的東西,加之鄉村的樸實,一斤米至多包三只粽子。
水汽攜帶著粽子特有清香從鍋蓋的縫隙里,先是一絲,然后一縷。綿綿不絕的水汽把廚房彌漫如縹緲的仙境,就是粽子千呼萬喚出鍋時。掀開鍋蓋,飽滿圓潤的粽子,被棕皮勒著,豐腴誘人。村民早已感慨大方呼朋引伴,親朋好友聞香而來,家家戶戶抬空了八仙桌待客。過節的那幾天,有擺地攤的,有殺豬賣魚的,各種小生意人風聞而來,喧鬧的日子給靜靜的山村帶來一份溫馨與快樂。外出在他鄉的人,也就盡力在十月半前趕回老家,共同享受一份獨得之樂,一杯酒,一個粽子,就是一份心意。臨別時,客氣的村人都是拎上十個八個的一串:“帶上帶上,自家的東西,嘗個味道?!?/p>
十月半包粽子的快樂,是我記事以來就有的。除了我村之外,鄰村陰歷六月一、六月六、六月十、六月半,家家戶戶做各種包子與米糕,親眷朋友都互相來往,你家的包子,我家在粽子,禮尚往來著,有夏天的快樂,有秋天的欣慰。
風俗的盛行,總是有一個傳說或者典故支撐著,讓其煙火鼎盛。課文中的粽子和屈原、端午節是連著的,家里的十月半呢?我問過父親和祖父,期待能有一個滿意的答案,結果是在他們的“哈哈”中一笑了之。在縣志里尋尋覓覓,期許能解開內心的迷團,是一言以蔽之,歙東深山多年來有“慶豐節”的習俗。
我想,稱之為“慶豐節”是最樸實的。夏之初,小麥油菜收回家了,忙里偷閑做面點來慶賀;秋之后,水稻玉米搬回家了,就包粽子犒勞自我。夏秋的農忙結束,舉辦一個充滿溫暖的活動,找到一個暢敘幽情的方式,這不就是一種鄉村的慰藉,一份親情的凝聚?
【點評】
? ? “十月半,粽子香”,這對稱的標題,言簡意賅,時間事件都表現出來,足以引發讀者的聯系。在敘述過程中,簡寫摘箬葉曬箬葉和村童的期待,為著下文的節日做鋪墊。隨著時間到家,洗箬葉包粽子煮粽子,那絲絲縷縷的水汽里,讓讀者遙想從糯米到粽子出鍋的過程。尤其的迎來送往親朋好友,山村的熱鬧和溫情盡在其中。文末思考節日的成因,利用對比的句式,以細膩的語言來引發讀者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對濃郁的鄉情的贊美。整篇文章,僅僅扣住粽子節來敘述,詳略得當,語言生動,激發對鄉村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篇3】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
精心創作,質量一流,排版規范。【下載后可任意復制修改】
通用精品文稿
中國農民豐收節領導致辭
又是一年春華秋實。第X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如期而至。江淮大地歡歌笑語、果蔬飄香、稻菽金黃,父老鄉親們以不同的方式慶祝自己的節日。這里,我向全省廣大農民朋友致以節日的美好祝福,真誠地致敬農民、禮贊豐收。
我們欣喜地看到,農業生產又迎來了好收成從氣象上來講,今年并非風調雨順,蘇南洪澇、蘇北干旱多年少有,臺風還時常侵擾。廣大農民朋友拒絕“望天收”,防大汛、抗大旱、御臺風,戰天斗地,實現了“有大洪無大險、有大旱無旱災、有臺風無傷亡”,用粗獷有力的雙手換來了又一個豐收年。今年全省夏糧總產近XX億斤、與去年持平,秋糧有望再獲豐收,瓜果蔬菜種植面積、總產量、效益穩中有升,肉蛋奶市場供應充足,保障了全省XX多萬人的吃飯問題。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我們始終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這是一個農業生產史上的奇跡,是一個由XX農民創造的奇跡。
我們欣喜地看到,鄉村產業在轉型中實現了新發展黨X央吹響鄉村振興的時代號角后,廣大農民敏于見勢、善謀敢拼,譜寫了一曲鄉村產業的豐收贊歌。鄉村產業特色更加凸顯,農民朋友立足各地資源稟賦,把品質做成了品牌。今年新增優勢特色產業近XX萬畝,銷售額超過XX億元的縣域優勢特色產業累計超過XXX個,特色水產產值繼續位居全國首位。農業生產有了更多科技的加成,農民朋友主動運用互聯網思維和信息化手段改造農業、提升產業,更多的農產品走入城市、走出XX、走向世界。今年全省農產品網絡營銷額超XX億元,同比增長XX%。到農村去成了更多人的選擇,農民朋友順應消費需求變化,精心發展鄉村休閑旅游,越來越多的市民走進田野、享受鄉村。全省新增休閑農業園區景點XX個,綜合旅游收入同比增長XX%。今年X月國X院在我省召開全國鄉村產業推進會,這是對XX農民最好的肯定與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