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gǎn xiǎng,指由接觸外界事物引起的思想活動。語出唐陳玄祐《離魂記》:“ 宙 與倩娘常私感想於寤寐,家人莫知其狀。”,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觀看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感想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觀看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感想3篇
第1篇: 觀看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感想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點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社會中上層人士思想中。較早見諸記載的“辛亥革命”一詞,出自署名為渤海壽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記》。此書出版于1912年6月,收錄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間的各報章事關革命的報道。同年,以“辛亥革命”為書名的,還有署名草莽余生編輯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錄》,張紹曾為該書作序,指出草莽余生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間奔走南北議和,閱歷廣泛,“特就昔日所歷之境,所與之役,與夫見聞……抄集成冊。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其起止時間換算成公歷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時限與《辛亥革命始末記》基本相合。上述兩書所載事實,都發生于農歷辛亥年,稱之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在20年代前后,“辛亥革命”的使用開始升溫且影響日廣。1919年8月,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中連載《民眾的大聯合》政論長文,使用了“辛亥革命”一詞,并就其內涵有過精煉的闡述。1921年10月梁啟超以《
武昌起義油畫
辛亥革命之意義與十年雙十節之樂觀》為題,發表演講,詮釋了辛亥革命內涵。第一次國共合作初始,陳獨秀撰寫《辛亥革命與國民黨》,專門探討革命失敗的原因,“辛亥革命”漸成專有名詞。
隨著北伐的節節勝利,在有關紀念中,“辛亥革命”字樣出現得特別頻繁。1927年雙十前夕,中國國民黨中央制定了宣傳大綱,第一條就是“繼續辛亥革命的精神,矯正辛亥革命的缺陷”。1930年7月10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00次常務會議通過了《革命紀念日簡明表》和《革命紀念日史略及宣傳要點》,以制度的形式明確規定了對辛亥革命的紀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詞匯,以迄于今。[1]
但在民國初年武昌起義戰斗照片(19張),辛亥革命一詞使用并不廣泛,稱呼辛亥年武昌起義至清帝退位這段史事的詞匯,名目繁多。民初的報章,如《申報》、《大公報》以及政府公報中,“武昌首義”、“共和成立”、“民國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詞連篇累牘,而“辛亥革命”極為罕見。即便是孫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時所用名詞也沒有一定之規。就任臨時大總統期間,以孫中山名義發布的公文中,有“武漢首義”、“民國締造”、“民國光復”、“革命”等說法。1917年孫中山在汕頭各界歡迎會上,追述革命歷程,稱“一次革命,起于武昌,為推翻滿清之專制。二次革命,則在南京,為袁世凱暗殺宋教仁而起。”不見直書“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說至今仍然沿用。
孫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學名文,字德明,號日新 后改號逸 仙,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0歲入村塾讀書,12歲到檀香山讀書,17歲時回國。1884年與本縣盧慕貞女士結婚。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廣州、香港學醫。畢業后,在澳門、廣州行醫,并致力于救國的政治活動。1894年上書李鴻章遭到拒絕,遂再赴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
1905年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系統地提出其三民主義思想,并與保皇派進行了激烈的論戰。1895年至1911年策劃多次反清武裝起義,屢遭挫折而斗志彌堅。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得到各省響應,導致清朝專制統治的覆滅,是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體。1912年4月卸大總統職,致力于經濟建設的宣傳。袁世凱竊據大總統職位后陰謀復辟帝制,孫中山乃于1913年發動“二次革命”反袁。1914年在日本組織成立中華革命黨。1915年與宋慶齡結婚。
1917年,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組織中華民國軍政府,被推舉為大元帥,開展護法運動。1919年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擔任總理。1921年,非常國會又于廣州議定組織中華民國正式政府,孫中山就任大總統,再舉護法旗幟。1923年,孫中山第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復任大元帥。同年接受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的建議,決定國共兩黨實行合作,以推進國民革命。1924年1月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了國民黨,重新解釋其三民主義。同年秋,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孫中山應邀北上,共商國是。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黃興(1874—1916)
?
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重要領袖,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之一,當時人們把他和孫中山并稱,號為“孫黃”。 ????黃興字克強,原名軫,字廑午,1874年生于湖南善化(今長沙)。他自幼接受了“夷夏之辨”的傳統思想,特別是受明末湖南大儒王船山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很深。1898年,黃興入武昌兩湖書院讀書時,同情維新運動,贊成變法主張。兩湖書院畢業后,于1902年春被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師范科學習。他到日本后不久,即和楊篤生等創辦了《游學譯編》,并組織“湖南編輯社”,介紹西方資產階級文化科學。1903年4月,留日學生掀起拒俄運動,黃興積極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同年5月,黃興在弘文學院畢業后,回到上海。途經武昌時,黃興返回母校兩湖書院發表演說,武昌知府兼院長梁鼎芬奉命將黃興驅逐出境。黃興將隨身攜帶的4,000余冊《革命軍》和《猛回頭》分發給軍學各界,然后登輪返湘。 ????黃興到明德學堂任教后,暗中積極進行革命活動。11月4日,黃興30歲生日,劉揆一、章士釗、宋教仁、周震鱗、胡瑛、張繼等友人,辦了兩桌酒席為他祝壽。在這次宴會上,他們發起組織反清革命團體華興會,黃興被推舉為會長。 ????黃興等認為會黨是武裝起義的重要力量,決定從聯絡會黨入手,準備起義。因此,在華興會外,另立一“同仇會”,專門聯絡會黨。1904年春初,黃興由劉揆一陪同,與當時湖南著名的哥老會首領馬福益會晤。三人互傾肝膽,共商起義大計,決定于該年夏歷十月十日西太后70歲生日時,在長沙武裝起義;
秋瑾(1875—1907)
1907年7月15日凌晨,一位女英雄從容不迫地走向刑場,英勇就義。她,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時年僅32歲。她,就是我國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巾幗英雄秋瑾,號“競雄”,別號“鑒湖女俠”。 秋瑾出1875年生于紹興的一個小官僚地主家庭。她少年時熱情而倔強,最欽佩歷史上的“巾幗英雄”。義和團運動失敗以后,本已滿目瘡痍的神州大地,更是危象叢生。秋瑾救國情切,憤然賦志:“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她不愿“與世浮沉,碌碌而終”,熱望把裹在頭上的婦女頭巾換成戰士的盔甲,像花木蘭那樣,效命疆場;她曾感慨地說:“人生處世,當匡濟艱難,以吐抱負,寧能米鹽瑣屑終身其身乎?”1904年,她毅然沖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縛,只身東渡日本求學。 在日本,秋瑾積極地投入了中國留學生的革命斗爭。1905年8月同盟會成立后,她被推為同盟會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省主盟人。秋瑾還聯絡當時留日的女同學,組織“共愛會”,自己任會長。清政府勾結日本政府,頒布取締中國留學生規則,壓迫留日學生,秋瑾憤然回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1906年,她由徐錫麟介紹,加入了光復會。她和一些同志在上海設立革命機關,并主持《中國女報》,第一個提出創建“婦人協會”的主張,為近代婦女解放吹響了第一聲號角。 ????1906年,秋瑾返回紹興,主持大通學堂。大通學堂原為徐錫麟、陶成章等創辦,是光復會訓練干部、組織群眾的革命據點。在大通學堂,秋瑾為了進一步訓練革命力量,成立了“體育會”,招納會黨群眾和革命青年,進行軍事操練,并積極聯絡浙江各地會黨,組成“光復軍”,推舉徐錫麟為首領,秋瑾任協領,積極地進行起義的籌備工作。 ????1907年5月,徐錫麟準備在安慶起義,秋瑾在浙江等地響應。但徐錫麟起義計劃泄露。7月6日,徐錫麟倉促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在安慶發動起義,由于準備不足,起義很快失敗,徐錫麟也被捕犧牲了。安慶起義的失敗,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區起義計劃完全泄露,形勢十分危急,同志們勸她暫避一時,她決心做中國婦女界為革命犧牲的第一人,堅決留在大通學堂與前來包圍的清軍作殊死戰斗。因寡不敵眾,秋瑾不幸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義。 ???
蔣翊武(188l—1913)
清末民初、湖南澧縣人。為近代革命者。1905年在上海中國公學學習,與楊卓霖創辦《竟業旬報》宣傳革命。1909年(宣統元年)入湖北新軍,次年參加振武學社。1911年初振武學社改組為文學社,被推為社長。繼之與“共進會”合作,部署新軍起義。10月9日得悉漢口機關被破壞,遂被迫出走。10日武昌起義爆發,遂即返抵武昌,任軍政府軍事顧問。11月27日漢陽失守,代黃興任戰時總司令。袁世凱竊國后,被調軍北京授高等軍事顧問。又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均拒不受。1913年7月在湖南參加討袁戰役,失敗被捕,10月就義于廣西桂林,時年59歲。
黎元洪(1864—1928)
湖北黃陂人,字宋卿。1884年天津水師學堂畢業后,在海軍中服役。初任北洋軍廣甲號軍艦管輪。甲午戰爭中,廣甲號被擊沉,遂投靠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得其賞識,被派往日本學習。歸國后參與訓練湖北新軍,升任二十一混成協統領(旅長)。建立江陰、江寧兩炮臺。張之洞回任湖廣總督時,他隨赴武漢,并在編練新軍中多次鎮壓革命活動,親手殺害起義士兵。武昌起義時,他藏在幕友劉文吉家中。因革命黨領袖均不在武漢,革命黨人缺乏經驗和自信,強迫他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當選為副總統。袁世凱竊取政權后,仍任原職,伙同袁世凱鎮壓革命。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篡改約法,改設參政院,被任為院長。袁世凱死后,由副總統繼任總統。與國務院總理段祺瑞發生“府院之爭”。段利用張勛將他驅走,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1922年,他在直系軍閥支持下復任總統。旋又被直系軍閥驅逐。后死于天津。
1、辛亥革命是第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本階級民主革命
2、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來的君主專制統治
3、創建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4、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5、局限:半半社會性質沒有改變、革命果實被盜取
第2篇: 觀看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感想
論學習胡錦濤同志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重要講話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之一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找到引領中國人民前進的正確道路和核心力
量,這是辛亥革命以來百年歷史給予我們的最為重要的啟示。
胡錦濤同志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的重要講話中強調,“中國人民付出艱辛努力、作出巨大犧牲,終于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和核心力量。這條正確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個核心力量就是中國共產黨。”學習貫徹胡錦濤同志重要講話精神,最根本的就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走這條正確道路,堅持這個核心力量的領導,在實現民族復興的
征程上不懈奮斗。
20世紀是決定我們民族生死存亡的100年。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是其始終貫穿的鮮明主題。國力貧弱、山河破碎的屈辱傷痛,戰亂不已、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中國人民在屢奮屢挫的抗爭中深切地認識到,只有走上正確道路,才能指引中華民族走出悲慘境地走向光明前景;只有把握方向的核心力
量,才能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耕者有其田”的太平天國運動,“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師法俄日的戊戌變法,矢志“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事實證明,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舊式的農民戰爭,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其他種種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圖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最先進階級的政黨走上歷史舞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將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宏偉理想與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結合,中國共產黨開辟出一條從黑暗走向光明、從危亡走
向復興、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落后走向富強的正確道路。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沿著這條道路,曾經四分五裂的中國發生了開天辟地、改天換地、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沿著這條道路,飽受苦難的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沿著這條道路,歷經滄桑的中華民族迎來了走向復興的曙光。這條中國人民付出巨大努力和巨大犧牲找到的正確道路,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不可逆轉地結束了近代以后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
軍,使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面貌煥然一新。
????90年歷史證明,中國人民選擇了自己的核心力量,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找到了正確道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程就展露光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國人民深刻總結近代中國一切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經驗教訓,深刻總結在中國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正反兩方面經驗,深刻總結世界各國實現發展進步的歷史啟示,所得出的基本結論。它符合我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符合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符合中華民族根本利益。
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我們深切地認識到,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偉大的復興,必須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堅實基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告慰辛亥革命先驅,告慰一切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而流血犧牲的人民英雄,努力創造出無愧于先烈、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輝煌業
績。
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
——之二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胡錦濤同志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回顧百年歷程,精辟論述了愛國主義是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真誠召喚全體中華兒女攜起手來共同奮斗。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熱愛祖國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古老中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接踵而至,民族苦難空前深重,愛國主義傳統在爭取民族獨立、振興中華的奮斗中得到繼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時代進步洪流中得到豐富和發展,愛國主義旗幟始終在民族復興征程上高高飄揚。
“吾人之主義,可大書而特書,曰‘愛國主義’”。100年前,大批革命黨人和無數愛國志士集聚在“振興中華”的旗幟下,“內地同志舍命,海外同志舍財”,發動了震驚世界的辛亥革命,開啟了中國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樹立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愛國主義的豐碑。100年來,一代代中國先進分子和中國人民懷著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深沉憂患、對現代化理想的美好憧憬,不怕艱難困苦,甘于犧牲奉獻,“一心一意為國來奮斗”,書寫了中華民族頑強拼搏、不懈奮斗的壯麗史詩。
無論是在“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革命歲月,還是各階級階層踴躍參與建設和改革的火熱年代,無論是在海內外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危難關頭,還是在合力辦好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榮耀時刻,“振興中華”總是響遏行云的時代強音,“民族復興”總是激動人心的美好夢想。百年歷史表明,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動員和凝聚全民族為振興中華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共產黨人是最堅定、最徹底的愛國主義者,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忠實代表。在中國共產黨這一核心力量領導下,愛國主義精神在傳承中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愛國主義旗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得到極大增強。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了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動員最廣大社會力量的社會主義制度,開創了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實現了中國高度統一和各民族空前團結,促進著共建共享的和諧社會建設,譜寫了中國發展的輝煌篇章。
百年滄桑巨變,記錄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巨大命運轉折。“積人成國,國人一體,強弱存亡,責任在己。”歷史啟示我們,國運的興衰浮沉,影響個體的安危榮辱。在波瀾壯闊的民族復興進程中,個人命運已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個人發展已與民族發展融為一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全體中華兒女的團結奮斗,也是全體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職責。
未來征程上,我們一定要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鞏固和加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鞏固和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促進兩岸同胞密切交流合作,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只有這樣,才能廣泛凝聚中華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萬眾一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第3篇: 觀看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感想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詩歌(精選)
那一年 烏云掩蓋了天空 沉重的 壓的透不過氣 沒有絲毫陽光 沒有溫暖 所謂的政府 只是一個洋人的工具 沒有思想 沒有靈魂 只是一部壓榨人民的機器 聽見了嗎?是百姓的哭聲 聽見了嗎?是愛國人士的悲亢 聽見了嗎?是中華兒女的吶喊聲! 中華兒女們 你們不能就這樣下去 要振作 不能放棄 站起來吧! 站起來吧!書寫你們新的歷史 站起來吧!照亮我們中華大地 站起來吧!迎接你們新的生活 站起來吧!改變中國的命運! 一個一個的人 開始逐漸的站起來 微弱的吶喊聲 開始會成一片江河 只是因為大家都擁有共同的理念 還我中華 復興中華 一個人站起來了 命運的進程被加速了 一個人倒下了 另一個又接著站起來了 時間在替換 歷史在改寫 最后 歷史所選擇的英雄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 他 叫孫中山 一個改寫了中國歷史的偉大人物 他的出現 并不是偶然 是命運的安排 從此 中國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每個人都為自己的自由貢獻僅有的力量 即使微小 也足以摧毀那腐敗的清朝統治 那一天 第一縷陽光透過烏云 淺淺的 撒滿神州大地 中國的歷史徹底被改寫 即使并不完美 但 這努力不會白費 安定的生活 雖然只是一時 但也盡了多少人一生的夙愿 孫中山 領導了這一場解放 即使最后還是輸了 但在中國的歷史上 這是一次前無史例的勝利 正是因為這次的勝利 改變了許多許多 給后人留下了許許多多值得學習的東西 100周年了 現在回頭 看那一段不平凡的歷史 也會熱血澎湃 因為這是中華兒女的一起重大崛起! 讓我們永遠懷念孫中山先生 學習那種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生生不息 薪火相傳的下去 讓我們銘記 曾經的血腥風雨 讓辛亥精神伴我們走下去 百年大業,祖國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