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字幂_综合久久综合久久_a级亚洲片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成年黄页网站大全免费无码,亚洲欧美日韩成人一区在线,成人免费在线观看视频,亚洲欧洲日本国产

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校參與碳中和行動意義、策略與評價——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 關于碳達峰碳中和意義的思考

時間:2022-03-24 10:46:07 來源:網友投稿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校參與碳中和行動意義、策略與評價——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 關于碳達峰碳中和意義的思考,供大家參考。

高校參與碳中和行動意義、策略與評價——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 關于碳達峰碳中和意義的思考

高校參與碳中和行動的意義、策略與評價——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

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重要的議題,碳中和行動是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共識性策略。在教育系統中,高等教育機構(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最早將碳中和納入學校

的辦學理念和評價指標。1977年,《第比利斯宣言》正式發布,這是第一個闡述高校參與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宣言,隨后,《哈利法克斯宣言》《哥白尼憲章》等國際宣

言也分別將可持續發展納入高校的責任范疇,德國、英國和美國以立法的形式將其明確下來。

碳中和行動不僅是實現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內在要求。也是重要

路徑之一。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發展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

成危害的發展”,它既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所要求的發展模式。從高等教育機構改革的

視角來看,可持續發展理念有四個內涵:第一,可持續性,合理調配利用高等教育資源,

預留連續發展空間,不因當前發展而損害今后發展;第二,整體性,將社會經濟系統、學校、學院與個體的發展視作相互聯系的整體;第三,協調性,注重物質與精神的協同,促

進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等各個功能的協調發展,防止片面畸形發展;第四,公平性,關

注不同地區、組織和個體以及不同時期的公平。

一、研究背景

(一)碳中和行動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共識

氣候變化是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碳中和行動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定性因

素之一。據世界氣象組織觀測: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氣溫屢創新高,2010—2020年人類經歷了有史以來平均氣溫最高的十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警告,“(氣溫)已迅速逼

近災難的臨界值”。氣候變化會導致冰凍圈融化和極端天氣頻發,進而干擾生產生活并導

致經濟損失,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全球氣溫升高1 ℃會使年均氣溫25 ℃的國家的

經濟增長率下降1.2%。

全球氣溫穩定的前提是溫室氣體“凈”排放量為零,即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排放和吸收達

到動態平衡,即中和(Neutrality)或凈零排放(Net-zero Emissions)。人為活動產生

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因此,各種政策文件和報道也將中和這一目標具體表述為: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凈零碳排放(Net-zero Carbon Emissions)、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ity)、凈零排放(Net-zero Emissions)等。

(二)開展碳中和行動是黨中央的重大戰略決策

碳中和將對全球發展和人類生存帶來巨大影響,聯合國積極呼吁全球各國推進碳中和,并以國際法的形式予以保障。為了實現發展轉型,彰顯大國擔當,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講話,承諾中國將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3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碳達峰和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目前,各部委、央企和省市的相關政策法規密集出臺,如生態環境部制定了《關于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國資委研究修訂了《中央企業能源節約與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等。然而,由于歐美產業升級和碳達峰時間都早于中國,加上歷史排放量、產業分工和發展階段有差異,同樣以碳中和為目標,中國的減排斜率將更加陡峭。這就要求企業、政府、社會機構和個人積極參與,共同為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

(三)碳中和行動將對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重大影響

碳中和行動對中國經濟、社會和政治都會產生重大影響。首先,碳中和將導致經濟生產和產業體系發生結構性變革,綠色、清潔和高效的發展要求倒逼產業鏈重構,改變中國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其次,碳中和還將引導普通大眾轉變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形成綠色、節約和可循環的模式。2021年5月,上海市宣布實施“碳普惠”工作,將市民在綠色出行、杜絕浪費、垃圾分類等方面的低碳行為轉換為“碳積分”,并對接碳交易市場和消費平臺,毫無疑問,此類改革會影響公眾的生活習慣。最后,碳中和行動還將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體系變革,并通過碳交易市場等途徑重塑國際貿易規則,為中國提升全球治理能力提供契機。但是,在推進碳中和過程中,受益群體和國際協定都十分復雜,正如丁仲禮院士所說,“(碳)排放權是發展權,也是人權”。我們必須認識到,碳中和既是環保目標,更是后殖民時代發達國家對后發國家“卡脖子”的手段。中國抓住時間窗口開展碳中和行動,既能為全球提供示范,也能提前布局探索關鍵技術,在新的規則體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二、高校參與碳中和行動的現實意義

高等教育機構的碳排放量較低,高校對碳中和行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智力驅動、人才支持和價值引領等方面。從可持續發展理念來看,高校參與碳中和行動有助于推動社會經濟系統轉型,激發機構自身及相關群體的責任意識,幫助大學建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未來公民。

(一)參與碳中和行動是高校推動社會轉型的使命所在

碳中和意味著整個社會經濟系統轉向可持續發展,大學具有強大的科研能力、社會影響力

和人才培育力,應當承擔起推動社會邁向碳中和的轉型重任。2019年12月,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Global Alliance of Universities on Climate,GAUC)舉行了“關于碳中和技術的多邊研究項目”學術會議,清華大學等聯盟

成員圍繞碳中和的關鍵技術展開交流,明確了依托各自優勢學科開展合作研究的計劃。借

助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清華大學擴大了國際學術影響力、科研領導力,促進低碳科技

成果轉化,為碳中和轉型貢獻力量。大學也可以與地方政府合作,圍繞地方的支柱產業開

展政產學研定向合作,推動地方的碳中和轉型進程。2021年5月,西北大學與榆林市人民政府共建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科創中心,圍繞碳捕捉和封存、化石能源清潔利用、碳經濟

和政策研究等重點方向開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促進地方能源結構和產業結

構的轉型。

(二)參與碳中和行動是高校履行社會責任的內在要求

一流大學應當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主動開展碳中和研究、教學和社區活動,為社會樹立行

動榜樣。美國西北大學校長莫頓·夏皮羅(Morton Shapiro)認為,大學應當“讓世界變

得更好(Make things better),大學有責任去解決全球性重大挑戰,并為之付出努力、

做出貢獻,大學的教職員工在改善人類生活、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以及解決人類生存

的實際問題方面應成為引領者”。

(三)參與碳中和行動是高校塑造社會形象的重要途徑

高校參與碳中和行動,建設碳中和校園(Carbon-Neutral Campus),能夠為自身甚至國

家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首先,參與碳中和行動能夠向社會展示大學的責任意識,體現大

學引領社會發展的價值。其次,大學參與碳中和行動,能夠向用人機構展示重視價值理性

和社會責任的人才培養目標。最后,大學參與碳中和行動有利于在國際舞臺上展現自身、

教育系統乃至國家的形象。2015年,美國為了展現高等教育界對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及碳中和倡議的支持,白宮發起“美國校園氣候行動”(American Campuses Act on Climate),全美共有318所學校的400余萬學生加入行動,并發布了《美國校園氣候行動宣言》:“(美國)高等教育機構支持清潔能源和氣候行動,將立即采取行動加速向低碳校園過渡,并在整個校園內推進可持續且富有韌性的變革實踐,避免對全球經濟繁榮和公共健康造成

威脅”。

(四)參與碳中和行動是高校培養未來公民的應有理念

一流大學以培養未來公民為目標,幫助學生養成公民意識。國際性大學聯盟塔盧瓦爾聯盟(The Talloires Network)以加強高等教育對公民角色和社會責任的培養為目標,其成立

宣言強調:“大學有責任培養教職員工和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是一個民主和公平社會的

核心”。在當下的中國社會,碳中和已經成為每位教職員工和學生必須承擔的責任,碳中

和行動是在未來社會中人們必不可少的行為習慣。隨著社會認可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大學

將參與碳中和納入學校發展的戰略規劃或人才培養的使命(Mission)、愿景(Vision)

或價值觀(Values)中。如美國圣母大學成立了大學可持續發展委員會(University Committee for Sustainability),制定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政策,幫助和監督院系參與碳

中和校園建設。又如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為保持學校在氣候研究和可持續教育方面

的領先地位,起草了碳中和規劃(UCLA Carbon Neutrality Plan),系統梳理了學校的

碳排放來源,有針對性地提出減排策略。

三、高校參與碳中和行動的實踐策略

厘清碳中和的實現路徑,是高校參與碳中和行動的前提。現有技術將碳中和的實現路徑分

為降碳、零碳和負碳三種,如表1所示。首先是降碳途徑,高校可以通過降低建筑能耗和

環境污染等方式實現碳減排;其次是零碳途徑,高校可采用新能源交通工具和設備等實現

零排放;最后是負碳途徑,高校可以通過科研和技術轉化等形式幫助企業等實現負排放目標。

基于上述分析和現有文獻進行研究,針對高校參與碳中和行動提出五條具體建議。

(一)全面開展碳盤點工作,建立校級碳監測與管理系統

大學參與碳中和行動首先要全面盤點學校的碳排放,進而建立監測與管理系統,為學校碳

中和行動奠定基礎。碳盤點是指全面檢查學校的碳源,梳理與碳中和行動有關的影響因素。基于碳盤點結果可以建立校級碳監測與管理系統,包括三個子系統:第一,碳盤點與監測

子系統,主要負責盤點和監測校內碳排放源和排放機構,關注新增碳源和總體排放情況;

第二,碳評估與排放管理子系統,對學校的碳排放量、排放強度和影響因素進行評估,設

定排放目標和排放績效并實施管理;第三,碳指導與監督子系統,總結行動方案、監測效

果和管理經驗,針對具體單位的碳排放指定減排方案并提供指導,對校內的碳中和工作進

行監督。在碳監測和管理系統的基礎上,學校能夠進一步采取碳中和系列行動,包括針對

難點和熱點議題開展科技研究和創新創業活動,圍繞節能降碳目標開展校園活動,或尋求

轉型經驗。

(二)圍繞碳中和相關議題,布局科學技術和智庫研究

實現碳中和的難度和復雜程度不容小覷,面臨一系列技術和政策難題,需要高質量的科學

技術研究成果和智庫研究成果作為支撐。從技術實現角度來看,零碳工藝和材料研究、負

碳技術開發等都是亟待攻克且具有重大應用價值和轉化前景的熱點技術。從政策和法律角

度看,碳稅和碳交易市場等碳定價機制設計、產業政策工具的運用、低碳轉型的實現路徑

和不確定因素分析等都是影響中國碳達峰碳中和進程的因素。從社會發展和倫理角度看,

碳中和進程需要兼顧公平減排和經濟發展,協調促進社會發展和環境轉型,確保決策和參

與過程具有科學性。面對碳中和這一巨型議題(Mega Issue),發揮科學技術研究和智庫

研究的協同支撐作用是我國實現碳中和并為全球貢獻“中國方案”的關鍵。2021年5月

22日,上海交通大學成立碳中和發展研究院和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圍繞低碳和可持續發展開展高端智庫建設和交叉學科研究,為國內高校布局碳中和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借鑒。

(三)針對碳中和熱點方向,鼓勵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碳中和行動將催生一批具有商業應用潛力的熱點領域,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廣闊的創新創

業空間。一方面,隨著碳中和具體路線和政策的陸續出臺,大量企業和社會機構將面臨

“倒逼式”減排壓力,在政策約束和社會監督下實施轉型,這會催生碳中和的相關商業需求,如技術升級解決方案、低碳或負碳技術支持、碳轉型管理等。另一方面,隨著低碳時

代的到來,舊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強烈,低碳產業將進入市場,帶來大量創新創業機遇并受

到投資者的關注。2021年5月,德勤中國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大部分中國企業雖然已經認識到氣候議題的重要影響,但由于準備工作不足,缺乏具體行動,存在比較明顯的投資

空間。

(四)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發起綠色校園行動倡議

可持續發展教育可以促進學生對人類自身行為進行反思,平衡當下與未來發展的利益沖突。可持續發展教育不僅是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也是教育實踐。可

持續發展教育致力于喚醒個體的自覺意識和責任意識,鼓勵個人秉持“終身學習”的理念,迎接全方位的變革,培養有遠見、有擔當和有全球公民意識的新人。

(五)建立碳中和大學聯盟,分享成功經驗促進轉型

為提升碳中和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實力,積累可持續發展轉型經驗,高校可以組建大學聯盟,分享研究資源和行動經驗,尋求合作機會,展示中國高校的社會責任感和國際形象。

在借助大學聯盟吸收和分享經驗、推動集體轉型、提升高校影響力等方面,美國高校是全

球典范。2007年,哈佛大學發起“美國大學與學院校長氣候承諾”(American College & University Presidents’ Climate Commitment,ACUPCC),該聯盟旨在強化高等教育機

構在培養學生、構建解決方案、發揮領導力等方面的作用,推動全社會向碳中和與可持續

發展的目標邁進。目前,該聯盟已包含700余家機構,覆蓋600余萬學生。原執行會長安

東尼·科特斯(Anthony Cortese)曾指出,“大學是應對氣候變暖的最重要機構,他們

不僅可以在校園里探究氣候變化的原因,還可以教授學生解決氣候危機的技能和知識”。ACUPCC要求成員在簽署協議兩個月內建立執行機構并付諸行動,一年內完成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兩年內提出長期行動計劃,定期提交溫室氣體清單、行動計劃和進度報告。許多大

學都在協定框架內制定了行動方案,如哈佛大學的《綠色校園行動計劃》,馬薩諸塞大學

的《氣候行動倡議》,奧柏林學院的《碳中和行動計劃》等。2021年4月,由同濟大學提議,東南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8所學校共同發起組建“長三角可持續發展大學聯盟”,并發布

了《促進碳達峰碳中和高校行動倡議》,簽署了《長三角可持續發展大學聯盟章程》,這

是國內第一個以碳中和為主要使命的大學聯盟。通過建立碳中和大學聯盟,頂尖高校可以

擴大碳中和行動的影響力,幫助總體實力較弱的學校降低試錯成本,保障碳中和行動的成

效和進度。

四、高校參與碳中和行動的評價體系

碳中和過程具有高度的復雜性,這使得實踐中難以條分縷析地將全部行動策略逐一梳理,

加之高校自身特點不同,采取的行動路徑有差異,大學難以判斷自身碳中和行動的成效。

因此,結合現有的碳中和實踐行動與評價策略,為我國高校制定一套形成性評價體系,可

以幫助大學開展行動反思,豐富行動路徑,提升行動表現。

(一)現有的高校參與碳中和行動評價體系

當前,國際上比較知名的面向高校碳中和行動的評價策略或體系有“可持續性跟蹤評價與

評級系統”和“學院可持續性報告卡”(College Sustainability Report Card,CSRD)等。STARS是知名度最高的大學碳中和與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之一,主要在教育和研究,

操作和執行,計劃、管理與參與,創新能力等4個維度設置17個指標對美國和加拿大高

校的可持續發展進行評級。“學院可持續性報告卡”是由洛克菲勒基金會捐贈資助的可持

續性研究所(Sustainable Endowments Institute)制定的,在管理、能源使用、廢物利用、學生參與等10個維度設置了52個指標,對全球300多所大學和學院的碳中和行動展

開評價,相比于STARS,該評價系統更多聚焦于人才培養、學校管理體系改革和具體行動

的評價。

(二)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高校參與碳中和行動評價體系

我國高校實施碳中和行動幾乎是“從零起步”,針對這種狀況,可以引入可持續發展理念

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根據可持續發展理念,評價高校參與碳中和行動的成效要堅持四個

原則。第一,減排規劃和實施的可持續性原則。以“退坡式”減排為主,為學校預留轉型

和改革的時間和空間。第二,學校部署與個體參與相結合的整體性原則。既要從學校層面

制定政策,也要呼吁和倡導個人參與碳中和行動。第三,科研、教育和社區服務相協調的

減排原則。結合學校的功能與特色開展碳中和行動,全方位提升學校的降碳影響力。第四,資源傾斜的公平原則。關注機構、學科和群體差異,按需提供幫助。本研究從直接貢獻、

強間接貢獻和弱間接貢獻三方面構建了大學參與碳中和行動成效的評價體系,如表2所示。

1.直接貢獻:碳足跡

直接貢獻是指高校減少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活動的碳足跡。盡管直接貢獻對碳中和貢

獻量小,但改善效果顯著且周期短,主要包含能源、廢棄物、運輸、水和碳匯等五個方面。

計算碳足跡有助于推進高校對自身進行碳盤查,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節能減排工作。以能

源碳足跡為例:高等教育機構的運行需要購買電力、汽油和柴油等能源,教學設施、后勤

設施和電力傳輸過程貢獻了絕大部分的能源碳足跡,通過碳盤查可以計算出每棟樓、每個

照明設施和暖通裝置的耗電量,并根據人為活動和耗電情況對用電效果進行優化,最大程

度降低碳排放。

2.強間接貢獻:研究與創新

強間接貢獻是指高校通過科學研究和創新活動減少碳排放。強間接貢獻的貢獻量較大,改

善效果明顯但周期較長,大學可以通過加大研究投入、增強技術轉化能力提升貢獻效果。

當前,全球碳中和進程仍然受到關鍵技術的制約,包括清潔能源轉型、交通工具的電氣化、降低建筑能耗、碳捕捉和利用、低碳農業技術等。

3.弱間接貢獻:教育和參與

弱間接貢獻是指高校可以通過教育和參與減少碳排放。弱間接貢獻的貢獻量難以估計,改

善效果不受控制且周期較長,往往依托學校的教學、宣傳和課外活動體系展開。教育和社

區參與的主要價值在于重塑社會理念,通過學校課程、校內外宣傳、統一的“碳中和校園”行動計劃等方式促進學生和周邊社區參與碳中和工作,使學生和社區接受并踐行可持續發

展理念。

(三)高校參與碳中和的“行動三角”概念模型

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來看,學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機制,實現評價體系、監測與管理體系和

碳中和實踐之間的良性互動,幫助學校建設“碳中和校園”。本研究建立了“行動三角”概念模型,通過三類行動及行動之間的相互作用保障高校的碳中和進程,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行動一,學校根據自身特點建立監測與管理系統,獲取碳中和的實踐情況和

計劃執行情況;行動二,開展碳中和行動與實踐,監測與管理系統獲取行動情況并收集行

動數據,反饋給評價體系;行動三,評價體系評估實踐的效果,提出改進措施,不斷完善

行動計劃。

五、結論

高校實現碳中和不僅要依靠大學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還要完善的公共政策,提供系統的

機制保障。人們往往只看到“美國校園氣候行動”拉開了美國高校碳中和行動的序幕,形

成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卻忽視了白宮主動發起倡議、出臺碳中和行動相關法案的支撐作用。在推動大學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同時,必須認識到,高校碳中和行動將會受到國家和地方的

能源政策和低碳體系建設的影響。建立碳中和校園會讓高校長期承受經濟壓力,政府和社

會如何監督大學的可持續發展,種種問題決定了大學參與碳中和的效果。此外,高校碳中和行動還需要強大的領導力,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領導者更有可能帶領師生員工關注碳中和校園建設。總之,高校的碳中和行動不僅需要自身的種種努力,也需要外在客觀條件提供保障。高校參與碳中和行動彰顯了一所大學乃至中國高等教育機構為全球碳中和轉型提供的“中國方案”,具有巨大意義和價值。

推薦訪問:關于碳達峰碳中和意義的思考 中和 可持續發展 理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昌县| 永胜县| 郓城县| 任丘市| 金溪县| 广西| 周口市| 靖远县| 禹州市| 锡林浩特市| 兴海县| 庄河市| 惠东县| 新乡市| 从化市| 岳阳县| 廉江市| 涞源县| 襄垣县| 河东区| 东光县| 郧西县| 诏安县| 凉城县| 报价| 区。| 玉门市| 姚安县| 资溪县| 泸西县| 南江县| 衡阳县| 托克托县| 东明县| 同心县| 宁安市| 密云县| 邳州市| 汉源县| 同江市| 阜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