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腳步痕跡故事
一個人來到院子里,到處走走、看看,然后在院子里找一處有陽光的地方坐下來,和幾個退休老頭一起聊天,感受春風浩蕩,聆聽春天腳步,品味明媚春光,欣賞滿院綠色。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生活腳步痕跡故事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生活腳步痕跡故事一
院子中心高臺廣場四周的幾棵玉蘭樹開花了。
最早綻開花蕾的是東南角的兩棵紫玉蘭樹,紫玉蘭花清新,典雅,賞心悅目。接下來,才是四個角上的幾棵白玉蘭同時綻放。
今年春天的“倒春寒”厲害,三月中旬暖氣停掉后,家里一直陰冷陰冷的。冷空氣不甘寂寞,一場接著一場,沒完沒了。哆哆嗦嗦中,自然沒有心思留意春天的腳步。
盡管如此,春天的信息還是知道一些。
院子里的第一抹綠出現在柳樹上。柳樹這種物種,耐寒,喜春,每年冬天最后一撥落下葉子,來年春天最早綻開新綠,帶來春的氣息。五號樓右側那幾棵柳樹春天發芽最早。那里地理位置優越,陽光充足,避風,每年早春,這幾棵柳樹總是頂著冰冽的寒風,早早綻開一層嫩嫩的綠芽。然后,樹葉由黃變綠,漸漸伸展開來。每一次看見這一片嫩綠,心里就有幾分欣喜。
灰蒙蒙、光禿禿的冬天過后,人們最渴望看到的是春光明媚,百花盛開。
院子里最早開花的是連翹,類似迎春花那種。花黃黃的,密密的,一朵挨著一朵。花朵似乎比迎春花大一點。據說連翹是一種中藥,過去人們感冒時常吃的銀翹解毒片就是用連翹皮和其他中藥材合制而成。
我這個人眼拙,見識少,第一次看見連翹,誤以為是迎春花。后來,了解連翹的人悄悄告訴我,這不是迎春花,是連翹,它枝體高大,枝條長,花瓣大,開花早。迎春花的枝條細,貼著地面生長,開花時間比連翹要晚一兩天。
果真,接下來開花的是迎春花。我們家宿舍樓前面有四個大型花壇,里面密密麻麻栽種的都是迎春花。那些天,盡管春寒料峭,也沒能擋住迎春花張開笑臉的步伐。幾天后,花壇里密密乍乍盛開的迎春花,競相開放,春意盎然。
再接下來,才是玉蘭花、桃花競相開放。這時候,春分節氣已經過去四五天。按照往年慣例,清明前后,院子里的樹慢慢地都發芽了,該開花的也相繼開花了。春天實實在在降臨了人間。
北京的特點是冬季長,春季短,今年趕上倒春寒,春天顯得更短。春分節氣過后,時令已進入仲春,仍然覺得脫不下棉衣。好不容易脫掉了,換上皮夾克沒兩天,一到下午就覺著皮夾克也穿不住了,趕忙又換上休閑服。
每一年,春天就是這樣從一抹綠、一朵花開始,無限蔓延,漸漸鋪陳開來,草綠花紅漸漸成為自然界的主色調,還有滿樹綻放的花朵,美不勝收。這些花,有認識的,有的根本叫不上名字。就連院子里草坪上的草,也從土壤和散散亂亂的枯葉中冒出頭來,長出一層嫩嫩的綠芽,惹來許多麻雀在草坪上蹦蹦跳跳。蟄伏了一個寒冬的生物,也睜開睡眼惺忪的眼睛,伸伸懶腰,鉆出地面,準備新一輪攻城略地。
每當這個時候,我喜歡一個人來到院子里,到處走走、看看,然后在院子里找一處有陽光的地方坐下來,和幾個退休老頭一起聊天,感受春風浩蕩,聆聽春天腳步,品味明媚春光,欣賞滿院綠色。
北京的春天就這樣,緩緩而來,匆匆而去。
今天是清明,已是仲春暮春之交。再過一個月,就是立夏節氣,又該與春日拜拜,擁抱溫熱的夏天。
生活腳步痕跡故事二
前不久,家里主臥室壁柜上的折疊式推拉門壞了,老伴從在社區物業公司先后找了兩個修理師傅,上門一看,都說:“這種折疊式推拉門的配件早就沒了,修不了。”后來,我找到社區裝修公司的鄭老板,鄭老板說:“這種折疊式的推拉門確實修不了,但可以改裝。”我讓鄭老板派人去看看。三天后,鄭老板派了一位師傅上門,三下五除二,也就半個小時,就把壁柜門改裝好了。
而且,改裝后的壁柜門使用起來,比過去的推拉門更方便。
這件事,提醒了我,啟發了我。我想趁勢把家里影視墻上的玻璃柜也修修。
剛剛入駐這個社區時,我從河北香河家具城給客廳買了一個影視墻,中間放電視機,頂上有兩個彩燈,逢年過節,打開彩燈,整個影視墻五光十色,非常好看。兩側有兩個玻璃柜,每個玻璃柜里面有三個玻璃隔板,平時擺放一些照片和工藝品之類的東西。天長日久,玻璃隔板下面的小鐵托脫一個個地脫落了(廠家偷工減料,本該用螺絲固定的,他們用萬能膠粘上了),兩個玻璃柜由此變得空空蕩蕩。
玻璃柜出問題的時候,我剛好大病一場,根本沒有心思管這些小件事。事情一擱就是八九年。平時自家人看了無所謂,只是家里時不時地來個人,有礙觀瞻。
改裝臥室的壁門之后,我就想著趁熱打鐵,把影視墻上的玻璃柜也修修。怎么修?關鍵是要買到這種小鐵托,劃幾塊玻璃隔板。
為此,我專門去過東四環旁邊的“紅星美凱龍”家具城,找到幾個賣酒柜、玻璃柜的商家,想從他們那里買20多個這樣的小配件。我明確告訴她們:“我是花錢買,不白要。”
銷售小姐滿面笑容地告訴我:“我們只賣家具,不賣零件。”
我問:“哪里有賣這種小配件的。”
銷售小姐說:“這種小配件,去五金建材城,肯定能買到。”其實,這才是我來“紅星美凱龍”家具城的真正目的。
我問:“附近哪里有五金建材城?”
銷售小姐說:“我們的家具廠在外地,說不清附近有沒有五金建材城。”
回到社區,我問每天在一起聊天的皮草老板老閔、藥店老板老翟:“咱們社區附近哪里有五金建材城?”
“你想買什么?”他們問我。
“買玻璃柜里玻璃隔板下面的小鐵托。”我告訴他們。
老閔、老翟告訴我:“去十里河五金建材城,那里什么樣的小配件都有。”
“具體位置在哪里”我問。
“在大洋坊路,從西大望路一直往南走就能找到。”老翟、老閔告訴我。
去大洋坊路十里河五金建材城,那多遠啊?!往返一趟十四五公路呢!過去沒去過,更沒敢想過。關鍵是,我的電動輪椅充滿電,能不能跑這么遠的路?!
自從買了電動輪椅以后,往南,我最遠到過農光里菜市場;往西,最遠到過雙井橋旁邊的朝陽區圖書館;往北,去“宴小廚”餐廳吃過幾次飯;往東,今年秋天以來,去過幾次小海子的“百姓菜籃子”,都是三到五公里的活動范圍,而且,從不敢越雷池半步。能不能去十里河五金建材城,心里實在不托底。
無論如何,也不能因為電動輪椅沒電了,撂在半路上。一個腿腳不方便的人,最怕的就是這種事。
能不能帶上充電器?一旦中途沒電了,找一家臨街的單位充充電,給人家一點電費錢。
這倒是個萬無一失的好辦法。
一言為定,說走就走。11月29日,是我去南磨房社區醫院開高血壓藥的日子,南磨房醫院又是去十里河五金建材城的必經之地。28日晚上,我早早地給電動輪椅充上了電。
非常不巧,從29日開始,有一股新的冷空氣來襲北京,天氣預報說氣溫將大幅降低,北京有雪。
29日早晨,我特意加了一件棉背心,換上了里面有羽絨服內膽的毛呢大衣,吃過早飯,把充電器裝在一個布袋子,掛在輪椅后面,有備無患地出發了。
寒冬臘月,天寒地凍,萬物蕭殺,冷風嗖嗖。厚厚的云層籠罩著天空,整個天空灰蒙蒙、陰沉沉的,大街上風寒效應非常明顯。
第一站,先去南磨房醫院開藥。
前些年,北京一度忽視了城南的發展,導致城南發展遠遠地落后于城北。最近幾年,隨著北京南站的投入運營和大興國際機場建設的上馬,城南的市政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南磨房過去是朝陽區的一個鄉,南磨房醫院只是個鄉村醫院。如今,城鄉融合步伐明顯加快,南磨房鄉改成了南磨房街道辦事處,南磨房醫院變成了街道辦事處的社區醫院,地地道道的城市化了。我們社區的衛生保健劃歸南磨房醫院管,平時除去大病去市區的三甲醫院看,一般的頭疼腦熱,包括每個月開高血壓藥,都是去南磨房醫院。好在我們社區距離南磨房醫院很近,沿著西大望路往南走,過一個丁字路口、一個十字路口就到。
我頂著寒風,風塵仆仆,十多分鐘后就到了南磨房醫院,我把電動輪椅開上了醫院大門里頭的一個小漫坡,然后來一個緊急左拐彎,從一個剛好能推進去輪椅的側門開了進去,停在醫院掛號廳外面的過道里。這個動作多多少少有點驚險,像是耍雜技,好在熟門熟路,經常走,也就有驚無險。
來得有點早,看病的人少,也就二十分鐘左右,我順順當當開完了藥。
走出社區醫院,我直奔十里河建材城。
印象中,從南磨房十字路口往南,過去的馬路比較窄。現在,馬路大大拓寬了,和我們社區西邊的西大望路完全連接在一起,浩浩蕩蕩,一路向南延伸。筆直寬敞的馬路穿城而過,就連北京工業大學的校園也被一分為二,教學一樓、教學二樓、信息樓、科研樓、體育場等主校區被隔在了馬路的東邊,留學生公寓和機械工程學院、工程實驗室、器材樓等教學設施和生活區被隔在了馬路西邊。
北京工業大學是我們社區附近唯一的一所高等院校,校園很大,從松榆北路經過松榆南路到弘燕路,再朝東到東四環,大約十多平方公里的地方,都是北京工業大學的地盤,幾乎占去了去西大望南路一大半的地方。走出北京工業大學南校區,再往前走周家莊北街、周家莊南街兩個十字路口,就是通往十里河建材城的大洋坊路了。
西大望路一路浩浩蕩蕩,延伸到大洋坊路丁字路口的地方,戛然而止。從大洋坊路朝左拐可以去東四環,朝西拐去東三環的十里河,十里河建材城和大洋坊蔬菜批發市場,都在這一條東西走向的大洋坊路上。這恐怕是南城日后有待進一步開發的地段了。
在大洋坊路,沿街都是賣建材的門市部,衛生環境也不好,城鄉結合部的痕跡異常明顯。
因為前不久,我多次去過東四環東面的“百姓菜籃子”,發現那一段房地產開發和市政建設發展非常快,兩相比較,雖然這些年城南發展步伐加快,只是仍然趕不上城東的發展。我分析這可能與把通州列為首都副中心有關系,市委市政府搬過去了,通州區的發展如火如荼,首都與首都副中心之間的結合部,發展自然不會滯后。
這恐怕就是“政府拉動效應”吧!
到了大洋坊路,我按照沈陽老閔的提示,從西大望路南路向右拐,進入去十里河南的那條街,很快看到馬路左側有兩個賣五金建材的門市部,我進去一打聽,兩個小老板都說:“我們店里不賣這種小配件”。
我問:“哪里有賣這種小配件的?”
一個小老板說:“繼續往西走,馬路左邊的一個建材城里有。”另一個小老板說:“一直往西走,馬路右邊有個建材城,有你要買的小配件。”
我調過頭,繼續朝西走,因為必須靠右行駛,我就先在馬路右邊找,走了很遠也沒有發現有什么五金建材城,途中倒是看到馬路左側有一個“古隆盛”五金建材城廣場。我只好調過頭,開始往回走,把電動輪椅直接開進了這家“古隆盛”五金建材城廣場。接連打聽了兩個商家,在第二個商鋪就很快找到了我所要的這種小配件,還有固定小鐵托的螺絲釘,30個小鐵托、一包螺絲釘,只花了14元。
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沒有想到,來一次十里河五金建材城,這種小配件從尋找到購買,竟然如此順當。真是吉人自有天相!
我高高興興地走出五金建材廣場,一看手表,發現時間還早。同時看到,五金建材廣場的旁邊就是大洋坊蔬菜批發市場。我就近沿著一條小胡同,走進了大洋坊路蔬菜批發市場。
進去一看,這個蔬菜批發市場的面積真大,賣菜的房屋一棟挨著一棟,進進出出的,我接連走了好幾個菜市場,結果轉著轉著就轉迷了,再也找不見我剛才進菜市場那個小胡同。只好順著感覺走,最后從一個大門出去了。結果越走越遠,感覺越來越不對,仔細一打聽,方向完全搞錯了。我調過頭,繼續往回走,一直走到我進入大洋坊路的那個丁字路口,才找到了感覺。
阿彌陀佛!謝天謝地!
我坐上電動輪椅,踏上了返回社區的路程。我一路向北,經過周家莊中路、周家莊北路、弘燕路、榆松南路,就慢慢地走到了北京工業大學的西門。繼續向北走,經過榆松北路,又慢慢地走到了南磨房十字路口。
天寒地凍,冷風嗖嗖。
在外面風風火火跑了一上午,身體都快要凍僵了,必須找一個地方,給身體補充一些熱量。另外,也快到吃中午飯的時辰了,我在南磨房路十字路口來了個左拐彎,一路向西,來到了旭捷大廈首層東側的“高原小伙”蘭州牛肉拉面館。
我在收銀臺點了一碗牛肉拉面,也就幾分鐘的功夫,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拉面端上來了,我連面帶湯,呼呼啦啦地吃進肚子里。頓時,渾身上下覺得熱乎乎的。
身上有了熱量,我坐上電動輪椅,繼續往回走。
快要走到社區旁邊十字路口的時候,一路上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由于在大洋坊路走了一些冤枉路,從菜市場出來迷了路,剛才又拐彎去“高原小伙”蘭州牛肉拉面館去吃面,電動輪椅的電量明顯不足了,電動輪椅非常不給力,倒是沒有完全停擺,只是行駛速度非常緩慢,慢得讓人吃驚,連我坐在輪椅上都有些不好意思,這那兒像個電動輪椅呢?!
好在已經來到社區門口的大郊亭中街丁字路口,我只好下車,等丁字路口的綠燈一亮,我推著輪椅用我自己最快的速度地通過了十字路口,然后,又坐上電動輪椅,就那么慢慢悠悠地開到了社區南門口,門口有個小漫坡,輪椅電不足,開不上去,我又一次下來推上輪椅,一直走到家。
真是有驚無險!
回想起來,如果沒有在大洋坊路走一段冤枉路,不在蔬菜批發市場迷路,不去“高原小伙”蘭州牛肉拉面館去吃面,給電動輪椅充滿電,往返一次十里河五金建材城,沒有任何問題。
無論如何,這一次去十里河五金建材城,非常值當!
畢竟,第一次走那么遠的路。
畢竟,第一次對去那么遠的地方,心里有了底數。
可謂收獲滿滿,心滿意足!
藥店老板老翟,是個熱心腸。第二天上午去社區中心廣場聊天曬太陽時,他把家里的小電鉆帶過來,又幫我找了一些短一點的小螺絲,愿意上門幫助我安裝,當年他曾經擔任過包頭冶金機械廠的工藝科長。我說,這一點小事,我先自己來,不行再找你幫忙。利用吃中午飯之前的時間,我和老伴一番忙活,就把影視墻上的玻璃柜幾個玻璃檔板下面的小鐵托裝好了。當天下午,我跑遍了社區各個角落,沒有找到能夠劃玻璃的地方。第三天上午,老伴正好要去大洋坊蔬菜批發市場買菜,順便在十里河建材城劃了四塊5毫米厚的玻璃隔板,前天下午我再一次坐電動輪椅去十里河建材城,取回劃好的玻璃隔板,擦干凈,架上去,影視墻的玻璃柜在損壞八九年之后,終于被修好了。
重新擺上工藝品和像框,左看,右看,感覺非常不錯。
修理好的影視墻玻璃柜,神采奕奕,重新煥發了生機!
生活腳步痕跡故事三
京城四月,鶯飛草長,芳菲正盛。
這幾天,北京的天氣出奇的好。天空碧藍,春光明媚,鳥語花香,清風拂面。風兒吹綠了院子里的樹木、草坪,百花盛開,姹紫嫣紅,芳香四溢。
就連馬路兩側的灌木叢上,也長出了一層淡淡的、嫩嫩的冬青葉。這種嫩葉,青翠,碧綠,青春,活力,葉片上透著一層油光光、水靈靈的光澤。有點不敢相信,北方干旱,怎么會長出如此水靈的東西?總覺得,這怕是自然界里最具生命活力的一種植物了。瞥一眼,就有憐香惜玉的情感涌上心來,心疼得甚至舍不得用手去碰。
春日里,除了出門踏青、賞春,也成為讀書的好時節。
春節前,女兒從網上買了一套陜西著名作家陳彥的長篇小說《主角》《裝臺》《西京故事》,作為節日禮物送給我。其中的《主角》,是第十屆全國矛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更是慕名已久。
入春以來,每天有陳彥的長篇小說陪伴,頓覺生活充實了不少。
一旦有點空閑,落地窗前,一把藤椅,一杯清茶,一本書,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光陰里。
不愧是名家作品,三本書堪稱近幾年國內長篇小說中的精品。《主角》用扎實細膩的筆觸,講述了秦腔名伶憶秦娥近半個世紀的舞臺人生,苦苦樂樂,沉沉浮浮,以及秦腔這種地方戲曲與社會發展的復雜聯系。
《裝臺》別開生面,描寫了一個陌生行當的一群渾身臭汗的男女,在喧囂浮躁的社會里,一起過著“靠劇團,吃劇團”,低三下四,苦中作樂的社會底層生活。故事情節悲喜交加,蕩氣回腸。被王蒙先生稱為“20xx年xx一絕”。
《西京故事》聚焦的是城鄉經濟的發展大勢,在主人公羅天福的生存空間里,寫出了城市與鄉村、父輩與兒女兩代人之間的人文、人性和人情的審美與剖析。
三部小說結構緊湊,語言精練,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緊扣人心,特別是地道的陜西方言,給人一種難以言表的生動與親切感。每當拿起書,就有了一種放不下的感覺,心甘情愿地跟著故事情節往下走。看完一章,還想接著看下一章,流連忘返、愛不釋手。
這種看小說的奇妙感覺,多少年已經沒有了。包括這些年看了國內一些著名作家的長篇小說,時常有一種看著看著、就覺得看不下去的感覺,只好隨手丟在一邊。一本書,常常是拿起來看,看一會兒丟,如此反復,推進很慢。
陜西是個文化大省,擁有杜鵬程、柳青、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陳彥、宏柯等一批實力派作家,外加一支浩浩蕩蕩的青年新軍,創作實力不容小覷。難能可貴的是,改革開放以來,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陳彥四人先后榮獲第三、四、七、十屆矛盾文學獎。全國矛盾文學獎評選了十屆,有四屆陜西作家榜上有名,這在全國并不多見。
陜西作家多以“拼命三郎”馳名。著名作家路遙因長期加班寫作,積勞成疾,多數時候是一個饃,一根蔥的窮湊合,導致營養嚴重不良,《平凡的世界》獲獎不久,終于倒下,死于肝腹水,時年42歲,中國文壇的一顆巨星由此隕落。60后作家紅柯,多次榮獲全國性文學大獎,也因勞累過度,2018年春節期間忙于寫作,死于心臟猝死。紅柯曾經獲得了矛盾文學獎提名,可惜與大獎擦肩而過。一位有實力、也最有希望摘取矛盾文學大獎的中年作家,就這樣死于過度勞累,令人扼腕嘆息。
大山深處出名家,是陜西作家的又一特點。矛盾文學獎獲得者賈平凹、陳彥,都是從商洛這個秦嶺大山里走出的著名作家,包括路遙,也算得上是從陜北大山、黃土溝豁里走出來的當代著名作家。包括這兩年在全國文學界嶄露頭角,常年在上海打工的青年作家陳倉,也是從商洛大山中走出來的貧寒子弟和小說家。
文學創作,勞心勞力,十分辛苦,除去天分悟性,刻苦勤奮至為關鍵。我有個感覺,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作家普遍能吃苦,能忍耐,勤奮刻苦,怕是陜西作家屢獲成功、名聲大噪的主要原因之一。
歷史上,西安曾經是十三朝古都,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風云激蕩的朝代更替,更是為陜西作家的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