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位醫生朋友,在癌癥兒童的病房工作,他說那里的設計很特殊,孩子的病房里有電視、有玩具,卻沒什么醫療器材,完全看不出是醫院。因為得癌癥的孩子往往要長期住院治療,必須讓他們覺得是在家里,更不能讓他們有恐懼感,所以即使打針、抽血這些例行的工作,都要在病房外另一個房間做,到了時間,才把孩子帶過去。
妙的是,剛開始帶孩子去的時候,孩子知道要打針了,都會又哭又鬧地抗拒,但是如果每天定時做,過不了多久,孩子就會適應。有時候時間到了,小孩甚至會自動走到那個房間抽血、打針,再回自己的房間玩耍。好像那些痛苦的事,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一部分。
還有一件事,我女兒初中的時候,因為不再去中文學校,我決定自己教。起初她找一堆理由,還發小姐脾氣,說她學校的功課已經做不完了,沒時間上中文。但是當我堅持每個星期天下午兩點上課之后,她連吵幾個禮拜,不管用,后來到了時間,自己就去書房等著我去教課了。
我舉這兩個例子,是要談談學習的紀律。
各位想想,為什么那些癌癥病童起先抗拒打針、抽血,當他們每天必須定時這么做的時候,過不久,就不抗拒,甚至主動前往了?我的女兒又為什么一到上中文課的時間,就不再耍小姐脾氣?
因為當他們把工作,甚至把打針、抽血、上中文,都看成生活中不可逃避的一部分,習慣之后就不會覺得辛苦了。那些能寫大部頭的書、能有驚人創作力的人,都因為他們有紀律,每天維持一定的工作量,久而久之,累積出了了不得的成績。
梁實秋先生跟我是忘年之交,我知道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寫作,他第二任太太韓菁清對我說,梁教授早睡早起,她晚睡晚起,不得不把早餐、午餐先做好,放在冰箱里,要梁教授自己用微波爐加熱。即便如此,梁教授還是堅持天不亮就起來創作。
柏楊先生不也一樣嗎?他在監獄里,按時起床、按時讀書、按時創作,一大套《中國人史綱》和《中國歷史年表》,就這樣經年累月地完成了。
當然我不是要大家也進監獄。只是,如果每個人都能在自己心里設個柵欄,自己告訴自己,我必須完成每天固定的工作,才走出柵欄,這種鍥而不舍的態度,絕對能使你成功。
作為新新人類,更得自我要求、設定工作目標,而且堅持到底,絕不妥協。
因為在未來,人們愈來愈可能成為獨立工作者。不信你注意,現在是不是個人工作室愈來愈多?好些公司為了節省開支,不再聘雇全職的人員,改成把事情交給那些獨立的工作室。
時代的趨勢是,人們愈來愈不必出門上班,而可以在家里工作。
當你在家里工作,做一人公司的老板,最重要的就是紀律。
了解了這一點,無論你是上班族還是學生,都應該給自己設定一個生活的規范,為自己定個工作的時間表。
當別人沒空做,你有空做,別人不能堅持,你能堅持,別人會妥協,你不妥協,別人覺得辛苦,你卻樂在其中的時候,成功的當然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