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15-2017)為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模式,增強上海青浦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引領帶動作用,根據國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環保方案】青浦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15-,供大家參考。
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建設三年行動方案
(2015-2017)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模式,增強上海青浦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引領帶動作用,根據國家發改委《關于開展第二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通知》(發改環資[2015]3214號),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總體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以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為基本途徑,促進生產、生活和生態融合,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立足自身優勢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道路,為我國水源地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二、工作目標
到2017年末,全面完成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50項指標(詳見附件1),實現環境治理水平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資源節約循環高效使用,打造綠色生態人居品質,著力推進水環境保護,全面提升環境空氣質量,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進一步提升,努力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三、工作架構
成立以區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青浦區生態文明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等生態創建工作的領導和指導。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發展改革委,具體組織、協調和推進建設工作以及做好各項日常業務。同步設立八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專項組,根據各自職能,各司其職,組長單位為各專項組的牽頭單位,牽頭制定各專項組工作方案,協調推進各專項組承擔的任務。各鎮、街道領導作為本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責任人,切實加強對本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
四、主要任務
(一)堅持規劃引領,優化空間布局
1、劃定“三線”邊界。科學劃定城市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落實“三線”管控,明確功能區布局,推進淀山湖地區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綜合調控各類空間開發需求。(規土局牽頭,發改委、農委、環保局、相關街鎮配合)
2、推進綠色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推進區域總規及新市鎮總體規劃編制與修編工作,有序推進徐涇、華新、白鶴、朱家角、練塘和金澤等鎮的新市鎮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深化確定新市鎮職能分工、城鎮發展方向、功能定位、產業發展、人口居住、道路交通等重要內容,為控詳規劃編制提供有力支撐。以城鄉一體化建設為抓手,做強做實基本管理單元,特別是撤建制鎮的“四中心”建設,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推進重固鎮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和青西三鎮的聯動開發,切實提升區域城鎮化水平。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強制度創新,完善制度設計,推進村莊布局規劃和美麗鄉村建設規劃銜接。持續推進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到2017年,創建18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區級)。(規土局、發改委、農委牽頭,湖區服務中心、各相關街鎮配合)
(二)加快產業結構優化,促進科技進步
3、大力發展生態經濟。“三新三優一品牌”引領新型工業化發展,以高端裝備、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集聚更加明顯。到2017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29%。“七朵金花”全面帶動現代服務業發展,會商旅文聯動發展、現代物流集聚發展、創新金融和信息服務業融合發展達到新高度。至201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區域GDP比例達到50%。“三水三彩”引領都市特色農業發展。加快水稻、茭白、水產養殖三水農業的基地建設;強化草莓、綠葉菜、枇杷三彩農業的技術創新和有效供給。(經委、農委牽頭,發改委、科委、文廣局、旅游局、各街鎮、區屬公司配合)
4、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結合《青浦區工業區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104區塊著重低效工業用地的盤活、產業能級的提升及產業空間的合理布局,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到2017年調整項目1182項,調整面積12613畝。重點聚焦黃浦江上游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吳淞江上游水源保護區和青東農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重點區域,加快推進整體打包調整。加快推進趙巷新城經濟區二區、徐涇鎮金博及E通世界地塊、華新工業園區、練塘工業園區(含富民開發區)四個轉型升級試點。(經委牽頭,規土局、各街鎮、區屬公司配合)
5、加快生態文明科技進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完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機制。建立以北斗導航為代表的產業創新基地和總部經濟為特色的現代服務業基地。推進污泥干化、熱電冷三聯供、危廢收集平臺等循環低碳技術在節能環保工程中的應用。建設青浦創新驛站及科技綜合服務平臺,建立青浦區環保領域院士專家工作站,并參與開展一系列科研項目。(科委牽頭,經委、農委、環保局、各街鎮、區屬公司配合)
6、加強源頭防控。圍繞青浦區主導產業及招商目錄,嚴格產業項目準入,把好項目質量關。全面完成10個104工業區塊新一輪規劃環評和跟蹤環評。嚴格落實企業新建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繼續實施新建、擴建項目節能審查評估例會制度,將節能評估和節水評估審查制度作為項目審批、核準和開工建設的前置性條件之一。嚴格限制新上“三高二低”產業項目和單位產值能耗高于全市同行業平均水平的工業項目。(發改委牽頭,經委、環保局、水務局、各街鎮、區屬公司配合)
(三)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7、推進全社會多領域節能降耗。推進工業園區節能工程,深化工業節能降耗。組織實施重點耗電企業電能平衡測試。積極推動園區耗能企業實施設備升級改造工程、余熱余壓工程、優化能量系統工程、空調系統節能改造工程、照明系統節能改造工程和電機系統節能改造工程等節能工程,從源頭上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創建綠色建筑。全面推進裝配式建筑,新建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業、辦公建筑、居住建筑和政府性投資項目以及新建2000平米以上的工業建筑全面實施裝配式建筑。加快軌道交通17號線建設,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優化城區線路布點和全面推進公交村村通建設;穩步推進老舊車輛更新、持續推廣新能源汽車,三年內,新增或更新新能源汽車355輛;倡導低碳出行,積極建設公共租賃自行車系統和公共場站充電樁,三年內建設公共租賃自行車站點320個,投放運營公共自行車5000輛,建設公交專用充電樁345根,完成公共充電樁250根;持續推進公共機構能源分項計量和能源審計工作,完成公共機構充電樁建設100個,電動汽車分時租賃點15個。建立區級能源管理平臺系統。(節能減排辦牽頭,經委、建管委、機管局、各街鎮、區屬公司配合)
8、加強資源集約節約利用。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積極推進集約化供水、加強輸水管理,加快金澤水源湖建設。努力推進河水綠化澆灌等非傳統水源利用,推廣應用節水型器具以及公共建筑、市政環境等節水技術,推進污水廠中水、尾水回用。到2017年,青浦區用水總量控制在 3.86 億立方米以內。提高工業用水效率,到2017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1.2立方米以內。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和蔬菜標準園建設工作,嚴格管理,到2017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738。按照五量管理要求,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在2014年減量化133公頃的基礎上,2015-2017年期間力爭再推進450公頃的減量;至2017年,單位建設用地生產總值增加到4.42億元/平方公里。(水務局、規土局分別牽頭,發改委、經委、各街鎮、區屬公司配合)
9、加快循環經濟發展。在生產、流通、消費等各環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深入推進上海市循環經濟試點建設。以“一園三區”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創建為抓手,深入推進十大工業園區的循環化改造工作,加快推進巨浪危廢處理平臺和青浦能源中心項目等關鍵補鏈項目的建設,到2017年,園區的循環化改造率達到60%;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推進實施再生資源與生活垃圾清運的“兩網協同”工作以及燕龍基城市礦產基地建設。加大建筑垃圾、廢棄食用油脂以及秸稈等各類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處置監管力度。鞏固實施舊發動機再制造業務、污泥干化等資源回收再利用項目。(發改委牽頭,經委、農委、綠容局、各街鎮、區屬公司配合)
(四)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10、加大自然生態系統修復和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清潔水計劃和美麗河湖三年行動計劃為引領,實施淀山湖及周邊水系生態修復工程,加快青西郊野公園建設,構建淀山湖不同區段湖濱帶生態。重點推進青西地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試點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區和節水型農業園區的面源污染防控試點。推進李更浪、四大涇、中心河等界河整治工程,實施趙巷鎮和尚涇、白鶴鎮鼓盆港,及慈母涇、練塘鎮南王浜等河道生態治理,打造以水文化和自然生態為主題的景觀走廊。深化骨干河道綜合整治,完成淀山湖防洪大堤綜合整治。加強河網水系溝通,至2017年再拆除壩基25個,新建橋、涵等25處,建設太北片和太南片水閘工程,進一步完善水系。實施西大盈港 10 公里骨干河道生態堤防和朱家角泖塔圩區 10 公里圩區生態堤防試點工程。(水務局牽頭,發改委、農委、相關街鎮、區屬公司配合)
11、著力推進水環境保護。以保障飲用水安全和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進一步提升水環境保護與治理水平。完成清潔水行動計劃和新一輪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加大水源地保護力度。提高污水處理能力,開展城鎮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處理工藝試點方案研究。到2017年累計完成3座污水處理廠擴建或升級改造。配合開展市管泵站改造和外圍系統排查,實施區管雨水泵站污水截流改造。2017年底前完成紡織城雨水泵站旱天截污改造和南門雨水泵站新建工程。實施華新鎮三條道路雨污混接改造。(水務局牽頭,發改委、環保局、各街鎮、區屬公司配合)
12、全面提升環境空氣質量。全面落實清潔空氣和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圍繞能源、產業、交通、建設、農業、社會六大領域,進一步強化防控措施,加大治理力度。推進VOCs 重點企業綜合治理,全面實施黃標車和老舊車輛淘汰,推廣新能源汽車,加強散貨碼頭、堆場整治,強化建筑、道路、河道等揚塵管控,深化汽修和干洗行業整治,持續推進餐飲油煙氣治理。(環保局牽頭,發改委、經委、農委、建管委、綠容局、水務局、各街鎮、區屬公司配合)
13、加強噪聲和土壤污染防治。繼續開展“安靜小區”鞏固和創建,確保區域環境、道路交通、功能區等噪聲100%穩定達標。優先實施耕地和水源保護區土壤保護,加強農田土壤污染防治,推進工業場地污染修復,加快構建資源整合、權責明確的土壤環境管理體系。(環保局牽頭,經委、農委、各街鎮、相關區屬公司配合)
14、啟動海綿城市建設探索。建成青浦新城公共綠地(淀山湖大道16萬平方米),推進中央公園等一批公共綠地建設。推進公共綠地設施改造,提升城市應急避險能力。科學設置防災公園、臨時避險綠地、緊急避險綠地和隔離緩沖綠帶、綠色疏散通道。加快立體綠化建設,豐富城市空中景觀。加強對已建成立體綠化成果的后期養護管理,保障綠化效果。提升居住區綠化水平,全面推進林地、林蔭道建設,三年內新建林地1萬畝、新建及改建林蔭道3條。開展農田林網和“四旁林”建設,配套河道防護林建設,新增農田林網和河道防護林0.47萬畝。推進城區雨水綜合利用。結合城區改造和新區建設,積極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建設滯、滲、蓄、用、排相結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建管委牽頭,綠容局、相關街鎮、區屬公司配合)
(五)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15、建設四大平臺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發揮物流總部集聚優勢,構建供應鏈管理平臺經濟。依托國家會展中心,大力培育發展會展經濟。焦聚國家戰略,全面部署民用航空產業鏈。推進北斗導航應用創新,打造衛星導航示范基地。(經委牽頭,發改委、各街鎮、區屬公司配合)
16、推動存量經濟綠色低碳改造。推進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和綠色設計。以建材、石化、化工、制藥、有色等大氣重污染行業為主,以“雙超雙有”企業為重點,加快實施清潔生產審核。深化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制度。(環保局牽頭,各街鎮、區屬公司配合)
17、發展節能環保綠色產業。加強產業培育和政策支持,積極推進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重點發展以康恒為代表的大型環境裝備企業、巨浪等工業固體廢物焚燒處置綜合利用的環保服務企業和綠澄、巴安水務等處理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高新環保企業,形成節能環保產業集群。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完善節能技改、循環經濟等相關扶持政策,加大對節能關鍵技術、關鍵企業的扶持。加快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和推廣,2017年底前推廣光伏項目26兆瓦,其中企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13兆瓦,居民個人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2兆瓦,光伏電站項目11兆瓦。(經委牽頭,發改委、環保局、各街鎮、區屬公司)
18、建立循環型工業和農業試點。以“一園三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試點,以發展循環型工業和農業為目標,建立以大幅削減污染物排放、循環化利用能源為核心的循環型工業試點,建立以節能減排、增收為核心的循環型農業試點。依托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建立低碳循環工業體系,重點推進危險廢棄物、工業污水污泥再回收、再利用平臺的建設。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立綠色循環農業體系。加快農業與二三產業對接。提升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能力。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秸稈綜合利用、林下經濟、農事旅游等循環型農業發展。(發改委牽頭,農委、各街鎮、一園三區配合)
(六)建立江南水鄉文化體系
19、鞏固提升水鄉生態旅游文化。加快建設工業園區生態規劃展示館、水鄉文化展示館,繼續辦好淀山湖文化藝術節活動,使水生態文明理念得到確立,全社會水資源節約保護意識增強,特色水文化得到傳承與創新,水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挖掘傳統旅游和非傳統旅游文化。注重挖掘“江南水鄉”文化、生態旅游文化的生態思想內涵。以朱家角旅游為導向,弘揚水鄉建筑實體、風土人情及藝術作品等優秀的傳統文化。(文廣局、旅游局牽頭,水務局、各街鎮、區屬公司配合)
20、推進先行示范建設。扎實推進國家水生態文明試點建設,以“提倡人水和諧,建設美麗青浦”為戰略部署,通過試點建設,到2016年,水生態文化保護和建設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通過國家水利部驗收。扎實推進生態系列創建及國家生態區建設,到2016年通過國家驗收。2017年,啟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積極推進淀山湖地區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發改委牽頭,環保局、水務局配合)
21、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大力推進軌道交通的建設,倡導基于軌道交通的綠色出行。完善垃圾處理“大分流、小分類”的體系,建立基于綠色賬戶的生活垃圾分類機制,至2017年推廣綠色帳戶激勵機制覆蓋10萬戶。倡導基于節能節水的低碳生活模式。倡導勤儉節約的低碳生活方式,將傳統的勤儉節約美德和現在大力倡導綠色消費結合,鼓勵公眾追求低碳生活方式,抵制高污染、高浪費商品。(文明辦牽頭,發改委、經委、綠容局、水務局配合)
22、加強生態文明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青浦水情、古文化與水文化宣傳、水科技創新等活動,提升全社會水資源節約保護意識和水文明理念。開展領導干部生態文明講座。聯合教育部門編制《青浦區生態文明與環境保護教育課程》。深入企業社區開展環保宣傳活動,召開企業責任關懷體系座談會;組織一類污染物企業、危險化學品使用企業、危廢產生企業學法座談;開展“6?5”世界環境日期間系列宣傳活動;深入全面的開展水生態文明宣傳,提升全社會水資源節約保護意識和水文明理念。征集生態保護志愿者,引導志愿者開展適宜的綠色保護行動,建立宣傳教育活動機制和平臺。(宣傳部牽頭,組織部、總工會、團區委、婦聯、黨校、文明辦、科委(協)、教育局、環保局、水務局配合)
(七)夯實基礎能力
23、建立生態文明科學評價體系和責任追究制度,形成統計機制。建立完善統計指標體系及信息發布平臺,積極推動形成政府職能部門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統計數據搜集體系。建立統計工作跨部門協調機制,推動建立各部門參與的協調機制,建立部門間的聯席工作會議制度,定期就相關數據進行溝通和交流,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全面統一的統計與監測信息。完善數據信息的發布機制,保障發布頻率。逐步構建專門的信息發布平臺,依托“互聯網+”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統計數據和報告發布。推進自然資源離任審計試點,嚴格責任追究。(統計局、審計局分別牽頭,發改委、經委、農委、綠容局、環保局、水務局、各街鎮、區屬公司配合)
24、依托互聯網技術,提升重點企業在線監測能力。加強自然資源動態監測。針對能源、水、大氣、濕地等生態要素,結合互聯網大數據分析,優化監測站點布局,擴大動態監控范圍,構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立體監控系統。加強環境質量在線監測。積極推進區內水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系統,增加監測污染物種類,擴大監測范圍。以各重點用能單位、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機構能耗數據的統計跟蹤監測體系為基礎,進一步協調部門管理職能,建立區級能源管理平臺系統。(環保局牽頭,發改委、建管委、科委、機管局配合)
25、制定相關行業標準,規范綠色產品認證。加快制定修訂一批與青浦區產業準入制度相關的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標準,實施能效和排污強度“領跑者”制度,加快標準升級步伐。對環境容量較小、生態環境脆弱、環境風險高的水源地區域要提出執行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提高建筑物、道路、橋梁等的綠色建設標準。積極動員和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開展“三品”認證工作,特別在質量控制體系、農產品投入品使用、生產記錄檔案等方面嚴格把關,切實增強責任意識。(責任單位:經委、農委牽頭,建管委、環保局、水務局配合)
26、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加強環境執法能力。繼續推進對涉重金屬企業、減排重點企業、危化危廢企業、餐飲企業、“未批先建,久拖不驗”項目的環保專項執法整治行動,開展“一園三區”一類污染物專項整治,開展納管企業專項整治行動,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減排專項檢查。推進行刑銜接,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聯動對接,加強聯合執法,形成公安、環保、水務、綠容、交通、市場監管等多部門聯動執法機制,探索區域環保監管方式轉型。加快推進移動執法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環境違法行為現場快速取證、現場查處、數據共享等方面的設施,及時捕捉環境違法證據,提高現場執法效率。(環保局牽頭,建管委、公安青浦分局、綠容局、水務局、市場監管局配合)
五、生態文明制度創新重點
(一)創新太湖流域跨界水環境管理機制。一是推動環淀山湖地區整體規劃制定,加強與江蘇、浙江在環淀山湖地區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合作。二是積極與周邊行政區開展環境保護合作和環淀山湖水環境聯防聯控聯動工作協調機制。三是探索推進跨省河道水系貫通工作,拓展鎮村兩級管理部門聯合宣傳、巡查、執法等聯動機制。四是創新河湖管理機制,重點探索“河長制”。五是逐步建立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網絡,不斷提高跨界水環境風險管控能力。(水務局、環保局牽頭,發改委配合)
(二)探索縱橫互補的生態補償機制。一是探索建立縱橫互補的生態補償機制。深化完善縱向轉移支付機制,創新“以獎代撥”考核機制。探索區內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完善城鄉統籌發展資金,向青西予以傾斜。探索城鎮化區域直接支持青西地區,推動青東物業反哺青西發展。二是建立生態補償資金穩定增長機制,推進生態補償資金市、區同比例增長機制。三是積極探索多渠道的融資機制。(財政局、發改委牽頭,農委、環保局、水務局、地區辦配合)
(三)試點再生資源和垃圾分類回收的一體化機制。一是積極探索再生資源和垃圾分類回收一體化工作機制,在市容、水務、環保等相關部門形成模式創新。二是深化第三方環境治理機制,在環境污染治理重點領域開展試點,著力推進環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工作。(經委、環保局牽頭,發改委、綠容局、水務局配合)
六、重點項目
三年內,重點建設項目53項,項目總投資211億元,共分6大類,其中,資源節約循環高效利用類項目8個,總投資17億元;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類項目6個,總投資17億元;環境污染防治及生態系統修復類項目14個,總投資30億元;海綿城市建設類項目6個,總投資9億元;基礎設施建設及能力建設類項目13個,總投資116億元;先行示范區創建及生態文化建設類項目6個,總投資22億元(詳見附件3)。
七、工作步驟
(一)啟動準備階段(2015年2月-2016年1月):完成青浦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前期籌備工作;《上海市青浦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通過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評審。
(二)全面建設階段(2016年2月-2017年12月):區政府印發《上海市青浦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和《上海市青浦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工作推進方案》;召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啟動大會,全面推進50項指標,26項任務,3項制度創新,53個項目。
(三)優化提升階段(2018-2020年):總結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各項經驗和成果,按相關程序提請驗收。
八、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完善機制
各部門要加強對方案實施的指導,加強相關專項規劃與本方案的銜接。依托區生態文明的工作機制,建立成員單位主要領導牽頭抓總,分管領導具體負責,責任科室具體實施的工作機制,對各自部門的工作進行深化分解和分工,確定定性或定量工作目標和時間節點。
(二)加強統籌,有序推進
一是對于各牽頭部門負責的目標、任務和項目,要有計劃、有安排,加強與相關配合單位間的溝通、協調,確保按節點目標推進。對于配合的目標、任務和項目,各部門要積極主動,協同做好工作。牽頭部門要定期召開相關工作會議,研究解決推進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形成合力,共同推進。二是在政策實施、項目安排、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加大財政政策支持,在現有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產業項目和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
(三)加強監督,強化問責
區相關部門牽頭,開展對方案內目標、任務、項目等實施情況的跟蹤檢查和督促落實,并會同領導小組辦公室適時開展方案實施情況的評估。
(四)加強宣傳,營造氛圍
加強宣傳教育,創新活動形式,引導廣大市民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站、微信以及APP等新媒體,結合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等重點節日進行形式多樣的宣傳報道;通過舉辦生態文明建設等專題報告和講座,開展各種反映生態文明建設的攝影圖片展覽、科技成果展覽,向市民宣傳生態文明理念,形成全民積極投入、踴躍參與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