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法治建設心得體會(精選文檔),供大家參考。
法治建設心得體會 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這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法治建設心得體會
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明確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黨的十八大報告吹響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軍號,對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
未來 5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八大報告突出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內在目標,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制度動力和根本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我們黨必須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全局性、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
(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迫切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這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既是一場深刻的觀念變革,更是一次全面的制度創新。我們要勇于把自己的思想從各種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的觀念中解放出來,但觀念的變革容易受到體制、機制和制度的影響與束縛,容易停頓、反復甚至逆轉;因此,我們更要把法治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方式和有效載體,通過制度供給、制度導向、制度創新來解決制約科學發展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和制度沖突,真正把科學發展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礎上,納入法治化的軌道內。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越是從發展的早期進入發展的中期和后期,越是從粗放發展階段轉向科學發展階段,就越需要通過法治來克服在發展過程中個體行為選擇和政府決策行為選擇的功利化、短期化、表面化現象,糾正各種重速度輕效益、重總量輕質量、重效率輕公平、重局部輕全局、重當前輕長遠的做法,建立健全一整套支持、推動和保障科學發展的長效體制、機制和制度體系,從而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迫切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不斷擴大人民民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是發展社會主義政
治文明的核心內容。在當代中國,要實現最廣泛的人民民主,就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法治對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作用,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改革開放以來,正是由于我們黨成功開辟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才有力保證了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和自由,保證了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保證了黨與國家最高領導權的平穩交接和黨的領導集體堅強有力,保證了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任務和新要求,我們必須把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的基本方式和依法行政的基本準則全面落到實處,不斷提高依靠法治治國、執政和行政的水平,努力開啟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新時代。
總之,只要我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法治規律與中國國情的創造性結合,堅持自上而下有力推動與自下而上全民參與相結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就一定能開創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局面,就一定能取得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成效,就一定能在社會主義中國創造出與經濟建設奇跡相媲美的法治建設奇跡。
法治建設心得體會
——學習十八大報告心得體會
黨的十八大于 20xx 年 11 月 8 日—14 日在北京勝利召開。會上,胡錦濤總書記代表黨中央作了報告。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我認真地學習了十八大報告的內容。因為十八大報告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我只選擇一個方面,簡單說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
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這些說明了我國全面建設法治社會的信心和決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雖然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但是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說:企業偷稅漏稅、執法人員徇私枉法、官員腐敗屢制不禁等等,這些問題都說明我國建設法治社會的迫切性。法律作為約束人們行為的規范,是鞏固政權,維護社會秩序的必要手段,正如戰國列子所說“國者,必須以奉法為重。”只有建設成為法治社會,我們才有邁著堅定有力步子向小康社會奮進。
全面建設法治社會,必須要完善我國法律、法規內容。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建設的事業,這需要我們設立符合我國特殊國情的法律、法規,并且要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另一方面,目前,我國正處于發展階段,法規建設方面相對于歐洲發達國家存在著很多不足,這就需要我們借鑒其他國家的良好經驗和做法。同時法律的制定必須界限分明,正如我國古人所云“出政施教,賞善罰暴”,這樣才能對全會社有約束力。
全面建設法治社會,必須提高執法者的職業道德。“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執法者在法治建設中啟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對著物欲縱橫的世界,執法者必須保持一顆公正的心、一個清醒的頭腦,做到“不誘與譽,不恐于誹”,嚴格執法,打擊犯罪,為我國全面建設法治社會保駕護航。
全面建設法治社會,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法治宣傳、教育工作。人民的力量是偉大的,只有全社會人民都具有法律意識,才能說明這個國家法治程度高,是一個有法治力量的國家,所以對人民的法治的宣教工作尤為重要。我們要利用學校、媒體、網絡等一切高效、便捷的載體來宣傳法律知識,
營造出全社會學法、懂法的氛圍,為我國全面建設法治社會打好群眾基礎。
全面建設法治社會,必須完善監督機制。漢代王允曾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建設法治社會,同樣需要傾聽群眾的聲音,接受群眾的監督。這就要求我們要完善群眾的監督機制,擴寬群眾的監督渠道,同時整合信息資源,建立預警機制。通過全方面的監督,保證法治社會建設的順利進行。
十八大報告為我們全黨、全國今后的一個時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全面建設法治社會是其中的一個內容,只有認真實踐下去,我國才會更好、更快的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