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發展村集體經濟典型發言(全文完整),供大家參考。
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工作中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從組織建設、制度保障、產業興村三個方面入手,著力突破村級集體經濟增收“瓶頸”,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嬗變”。2021年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同比增長33%,實現了集體經濟“空殼村”和“薄弱村”的動態消除。
聚焦“組織力”,三級聯動,多路推進。縣級統籌調度,用好“指揮棒”。明確33名縣級領導分包聯系12個鄉鎮、38個村,定期深入鎮、村開展調查研究,幫助出思路、定計劃、選項目,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搭橋鋪路”。部門合力推動,彈好“協奏曲”。發揮農業農村、鄉村振興、財政等縣級成員單位職能作用,強化用水、用電、用地、土地流轉等政策指導,拓寬鎮村兩級發展思路。統籌整合各級各類涉農資金,立足部門職能,將人力、財力、物力向集體經濟“見效快、效益好、成本低、前景好”的項目村傾斜,先行打造一批集體經濟強村,以“強村帶弱村”實現整體振興。鎮村具體實施,奏好“主旋律”。鄉鎮根據各村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現狀基礎,深挖優勢和潛力,突出區域特色,科學制定適合本村實情的“一村一策”。村“兩委”班子成員和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人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結合村“兩委”換屆,大力選育引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兩委”班子隊伍,村主職全面實現“一肩挑”,年齡學歷“一降一升”。引進各類鄉土人才400余名,落實人才待遇230余萬元,培育高素質農民500余人。
聚焦“保障力”,多方扶持,蓄積動能。雙向激勵增活力,以制度保障促“實干實績”。制定了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施意見和村級集體經濟獎勵辦法,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與鄉鎮年度績效考核掛鉤,全面推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與干部年度考核、選拔任用、評先評優、待遇報酬“四個掛鉤”制度。專項考核促進步,以政治激勵促“敢為愿為”。開展聯合督導和考核,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將結果作為提拔重用、評優評先、降職免職的重要參考依據。2021年,從鄉村振興一線提拔重用15人充實到鄉鎮領導班子任職,對駐村幫扶作風不實、落實不力的16名干部進行了問責處理。財稅保障添后勁,以金融支撐促“善作善為”。通過“爭取上級扶持一點、專項資金支持一點、本級財政投入一點”方式籌措資金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探索“黨建+金融”模式,協同農商行等金融機構對符合條件的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在信貸支持上實行計劃優先和利率優惠。2022年擬投放1.5億元信貸資金支持農業產業發展,陸續推出“蔬菜貸”“水果貸”“稻蝦貸”等特色信貸產品。協同稅務部門延續落實好鄉村振興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大力推廣“非接觸式”辦稅繳費。
聚焦“發展力”,因村施策,提質增效。龍頭企業帶動,探索“筑巢引鳳”創收模式。村集體在完成土地流轉后引進企業,以“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方式發展現代農業。同時,將村集體“三資”注入股份經濟合作社,讓合作社實體化,將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其中,**村流轉土地1500畝,引進助農公司由其投入資金3000萬元,建成了全縣第一家智慧農業產業園,并由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為其提供土地管理服務,僅管理費一項村集體每年增收7.5萬元。盤活閑置資產,探索“借雞生蛋”創收模式。以解決存量資產閑置和低效使用為突破口,開展集體“三資”清查,收回集體零散地,通過整修、租賃、入股等方式,盤活閑置的辦公樓、學校、魚塘等資產資源,讓“死資源”變成“活資產”。其中,**村將閑置廠房打包租賃,村集體不僅每年可增收20萬,還通過與租賃方簽訂合同,約定優先使用本村勞動力,解決了200多名村民的就業問題。利用資源優勢,探索“農旅融合”創收模式。立足當地優勢,以村集體基礎設施投入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推動生態、觀光、休閑農業升級,做優村級資本,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其中,**村利用花海旅游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年接待游客40萬人次,年旅游效益可達5000萬元,村集體每年可從中分紅8萬元。村集體創辦合作社,探索“技術合作”創收模式。在交通、資源優勢不明顯的鎮村,引導各鎮村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通過村集體成立合作社的方式,聘請專家指導,把分散生產經營的農戶集中起來抱團取暖。圍繞稻蝦共生、蔬菜、農特產品種養殖產業,實現了132個村有主導產業、有帶動主體、有集體收入。其中,稻蝦米、小龍蝦、草龜等特色農產品形成品牌效應。領辦企業搞經營,探索“產業興村”創收模式。以村級自籌資金為主,縣級配套資金為輔,引導有條件的村集體領辦企業,推動落地開花,為集體經濟發展提速。其中,**村搶抓政策機遇,大力發展光伏發電項目,領辦油脂廠、糧食烘干廠。在做強村級集體經濟的同時,也帶富了一方群眾。